《古代兵法散文·宋辽金元兵法·资治通鉴》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
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到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敬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是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什,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以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遣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曹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旧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平衡;今又盛寒,马无藁草; 驱中国士众远
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所谓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章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自备,各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暑;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奋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暑,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作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嬴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渡,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肥水之战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霑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彤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曰:“普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極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积谷,以待其畔。”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舍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 天道不顺,一也; 晋国无衅,二也; 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使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阁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太子宏曰:“今岁在吴分,又晋君无罪,若大举不捷,恐威名外挫,财力内竭,此群下所以疑也!”坚曰:“昔吾灭燕,亦犯岁而捷,天道固难知也。秦灭六国,六国之君岂皆暴虐乎!”
冠军、京兆尹慕容垂言于坚曰:“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白满期,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众!晋武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臣而已。若从朝众之言,岂有混壹之功!”坚大悦曰:“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赐帛五百匹。
坚锐意欲取江东,寝不能旦。阳平公融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坚曰:“帝王历数,岂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 刘禅岂非汉之苗裔邪,终为魏所灭。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耳!”
坚素信重沙门道安,群臣使道安乘间进言。十一月,坚与道安同辇游于东苑,坚曰:“联将与公南游吴、越,泛长江,临沧海,不亦乐乎!”安曰:“陛下应天御世,居中土而制四维,自足比隆尧、舜,何必栉风沐雨,经略遐方乎!且东南卑湿,沴气易构,虞舜游而不归,大禹往而不复,何足以上劳大驾也!”坚曰:“天生丞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朕岂敢惮劳,使彼一方独不被泽乎!必如公言,是古之帝王皆无征伐也……”道安曰:“必不得已,陛下宜驻跸洛阳,遣使者奉尺书于前,诸将总六师于后,彼必稽首入臣,不必亲涉江,淮也。”坚不听。
坚所幸张夫人谏曰:“妾闻天地之生万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顺之,故功无不成。是以黄帝服牛乘马,因其性也; 禹浚九川、障九泽,因其势也;后稷播殖百谷,因其时也。汤、武帅天下而攻桀、纣,因其心也; 皆有因则成,无因则败。今朝野之人皆言晋不可伐,陛下独决意行之,妾不知陛下何所因也。《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犹因民,而况人乎!妾又闻王者出师,必上观天道,下顺民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请验之天道。谚云:‘鸡夜鸣者不利行师,犬群嗥者宫室将空,兵动马惊,军败不归。’自秋、冬以来,众鸡夜鸣,群犬哀嗥,厩马多惊,武库兵器自动有声,比皆非出师之祥也。”坚曰:“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坚幼子中山公诜最有宠,亦谏曰:“臣闻国之兴亡,系贤人之用舍。今阳平公,国之谋主,而陛下违之;晋有谢安、桓冲,而陛下伐之,臣窃惑之!”坚曰:“天下大事,孺子安知!”
……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 羌虏,我之仇住雠, 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年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甲子,坚发长安,戌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颖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令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故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己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赴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戈阳太守王咏; 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履齿之折。
夜袭蔡州
李佑言于李诉,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赢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诉然之。
冬,十月……辛未,李诉命马步都虞候、随州刺史史旻留镇文城,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诉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少休,食干粮,整羁鞠,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诉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诉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 然畏诉,莫改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诉令击之以混军声。
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诉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镬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诉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 晓当尽戳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诉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
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洄曲,诉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诉降。
诉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癸酉,复攻之,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诉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且告于裴度。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李诉还军文城,诸将请曰:“始公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大风甚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皆众人所不谕也,敢问其故?”诉曰:“朗山不利,则贼轻我而不为备矣。取吴房,则其众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深入,则人皆致死,战自倍矣。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若矜小胜,恤小败,先自挠矣,何暇立功乎!”众皆服。
诉俭于奉已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鉴赏]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混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全书贯串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未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退居洛阳专著《资治通鉴》,从治平三年(1066年)至元丰七年(1084年),历时19年成书。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本书收录的《赤壁之战》、《肥水之战》、《夜袭蔡州》三篇短文,均选自《资治通鉴》一书,标题系编者所加。分别记述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肥水之战,以及李诉袭蔡州的情景,很有战斗气氛,系历史的真实记载,值得读者回味。
一、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当时
曹操已基本上统一北方,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刘备和占据长江下游一带的孙权力量弱小,形势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敌,于是在赤壁一带发生了以曹操为一方,刘备、孙权同盟为另一方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由于盟军不失战机,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用火烧战船的战术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这篇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赤壁之战的始未,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段,用鲁肃向孙权说的一段话侧面叙述出当时的天下形势。鲁肃看到刘表新亡,荆州无主,劝说孙权先夺荆州然后再取天下,并提出联合刘备的主张,这些充分显示了鲁肃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第二段,写鲁肃与刘备在当阳长坂会晤,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策,进军驻扎在鄂县的樊门,奠定了孙、刘联盟的基础。
第三段,写诸葛亮通过对当时形势的精密分析,说服了孙权,促使孙刘联盟更进一步发展。诸葛亮首先肯定了刘备本身的优越条件,然后对当时形势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又用激将法激怒了孙权,最后又进一步分析了曹操的劣势。指出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前途。这一段最后留下一个悬念,孙权未置可否,还要同他的群臣商议。
第四段,写鲁肃具体分析形势,说明不能迎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曹操送来的那封恐吓要挟的挑战书,引起了东吴“和”与“战”两派意见的分岐。还是鲁肃详尽说明的不能求和的理由,使孙权有了决心。
第五段,写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可以说,直到这时,孙权才真正下定了与刘备联合抗曹的决心。以至于用刀砍着批阅文书的几案,说道:“文武官员有敢再说应当迎接曹操的,和这张案子一样。”突出了周瑜作为孙权的主将的军事才能和料敌如神的本领。
第六段,写孙权、周瑜、鲁肃共同决定与刘备联合抗曹的作战计划。这段里,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让孙权完全解除顾虑。“卿能办之者诚决”等四句,表现了孙权作为主帅的胆略。特别写到周瑜如万一遭到不利,他将亲自出马与曹操决个胜负,是令众人鼓舞的。
第七段,写激战前的一个小插曲:刘备坐了一只小船去会见周瑜,这是有说不尽的意味的,想探探周瑜虚实,见后觉得他确有大将之风,刘备感到非常惭愧也非常高兴。
第八段,写赤壁之战的实况。笔墨简炼生动。火攻的描写,推出了周瑜部下的大将黄盖。他看到曹操的军队正在连接战船,提出了诈降,放火烧船的建议,立即扩大了战果,以胜利结束这一战役。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主要地是用史的眼光来写赤壁之战的。这种写作意图,决定了叙述的详略,这篇文章,绝大部分是写赤壁之战以前的决策,只有一段是写战况的。作者之所以详写决策而略叙战争实况和结局,目的是为了突出这次战争的正确指导思想。这次战役,孙、刘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孙、刘双方一致认识到联合的重要,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敌方的强大和优势,也看到它的弱点,既看到自己的劣势和弱点,也看到自己的力量,尤其是联合起来的力量。因此,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我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二、《肥水之战》选自《资治通鉴》卷一○四和一○五。肥水,一作“淝水”,在安徽,发源于合肥西南紫蓬山。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在肥水进行了一次大战。弱小的晋军大败强大的秦军,成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本文详细地叙述了战争的经过,并且具体地指出了双方胜败的因素:苻秦虽强而内部矛盾很多,战线太长,骄气太盛,轻于进兵,以致大败;而东晋虽地小兵少,但上下团结,政局较稳,又善于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摧折对方先锋的锐气,遂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全文可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十自然段,记叙符坚一意要征伐东晋,拒绝众人劝阻的情况,这是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公元382年)的事。第一层写秦王符坚会群臣商议举兵伐晋,群臣多认为晋不可伐,符坚独自坚持己见。重点写的是秦王符坚,突出他性格中的“骄盛”二字。例如,在与群臣商议举兵伐晋的开场白中说道:“唯东南一隅未王化”(意思是说,只有东晋那一角还没有受到秦国君王的德化),就很带有对东晋的轻视意味。他在反驳太子石越时说:“今以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当他看到群臣各言利害,意见不能统一,他又说:“此所谓筑舍道傍,无时可成”(靠近道路建筑房屋,看见过路的人就跟他们讨论这件事,过路人意见不同,因此这座房子就筑不成。),并且表示“吾当内断于心耳”!维妙维肖。第二层写符坚的家族继续劝阻符坚伐晋,符坚驳斥了他们的意见,而且态度比前更坚决了。在中间,只有慕容垂极尽迎合之能事,说:“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指韩信)、白(指白起)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颇得符坚赏识。第三层写符坚所信任宠爱的人也劝他不要轻举妄动,他一概拒绝。其一是沙门道安。此人系东晋的高僧,符坚破襄阳,把他迎到长安,非常宠幸他。沙门即和尚。这位高僧给符坚出了个主意,迫降,符坚不听。其二是张夫人。其三是幼子中山公符诜。这两个人的意见,符坚以“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天下大事,孺子安知”驳回了。为符坚的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
第二部分,包括第十一至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记述秦晋交战,符坚在肥水上惨败的情况。第一层,叙述符坚出兵伐晋的部署,并写他的恃强骄傲和慕容垂的别有企图。第二层,先叙写符坚的军容之盛和东晋在军事上所处的劣势地位,然后转笔极力描写晋人的震恐和谢安态度的镇定。第三层,写战役的经过。先极写秦强晋弱,两军交战之初,晋军将领不敢有必胜之念。然后写秦军于洛涧附近大败,符坚见晋兵部阵严整,虽有惧色,而骄之气未减,仍允晋军渡肥水决胜负之请,终致溃败不可收拾。第四层,最后写谢安于晋军大胜后掩饰真情不露喜色,但内心却是非常激动的,以至跨门槛时折断了木屐上的齿条,自己还不觉得。这一部分,战争部署写得较为简略,战争经过记叙较为详尽。突出刻划了谢安形象。谢安作为晋征讨大都督,早已为秦所闻。文章开头,秦权翼说:“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可见,谢安其人,确有不凡之处。作者再次描写谢安,是战争开始,秦兵压境,部下震恐的时候。“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这种镇定自若的精神,是不易被人理解的,难怪左右的人说:“谢安石(即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至,方游谈不暇,遗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衣襟开在左边,意思是我们要穿外族服装了,要为符坚所灭)”。这里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晋人的震恐,正是写谢安的镇定自若。历来为人称赞的结尾一段更为精采。谢安得到驿书,知秦兵已败,却“了无喜色,围棋如故”,问他,他慢慢地回答说:“小儿辈遂已破贼”,极力掩饰自己的真情。可回内室跨门槛,便“不觉屐齿之折”(并没有觉得把屐齿碰断了。晋人喜著木屐,木屐底下有横木,叫作“齿”)这真是神来之笔,把谢安由于心里兴奋,走路的步伐失常,从侧面写了出来。这一小段文字不多,剂划人物着重从神态、动作入手,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在古文佳作中,这样的笔墨也是不可多得的。
司马光是写人的能手,写战争的能手。他笔下的战争,提供了研究封建社会的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写出了不少符合战争规律的生动战例。《肥水之战》之所以历来为人所重视,这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他写战争,并不拘泥于写实战过程,笔墨主要放在突出战争胜负的条件上,这就使他笔下的战争,有了较强的思想价值。此外,他善于通过战争描写人物,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称典范。
三、《夜袭蔡州》是《资治通鉴》中有关李诉奇袭蔡州的战斗始末片断,不但清楚具体地记载了一起我国古代战争史中“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李诉深谋远虑、胆略过人的古代名将形象。
李诉,唐朝名将,临潭(今属甘肃)人,元和十一年(公元866年)受命为唐、随、邓节度使,征讨叛将吴元济。
文章首言李诉知人善任,在决战前敢于采纳熟悉敌情的降将的计谋,故能知己知彼,操定胜券。因为本文在李诉取蔡州的全过程中,只选取了奔袭决战的经过,所以读者不能知道前文中,李诉如何整饬前任留下的败局、安定军心、以小胜提高士气、收抚降将、制定战略等一系列苦心经营的事实,很难体会到李诉献策的不易和紧要。笔者也只能在此点出一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奔袭蔡州是在两天一夜中完成的;到吴元济束手被擒、淮西全线瓦解则又是两天一夜。读者可领会到作者在使用笔墨中的详略处置。相对前面的两天一夜来说,后面的两天一夜,只用了74个字,其可谓是“惜墨如金”了。
在奔袭的整整三节文字中,第一段言行军之密。此段用较多文字叙述李调度军队,处理军事。这虽然是史籍的要求,却又体现了李诉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言“军出,不知所之”、“诸将皆失色”、“监军哭”等都是烘云托月之笔,衬托出李诉的军事才能,胆略威望和机变等。即使下令击鹅鸭池以混军声等小细节,也给予交代,更能窥见作者之笔意所在。第二段最精采处,在吴元济两次被人唤醒,却犹出语如梦呓,不信官军自天而至。吴氏数代将门,素善用兵,然而文章后段有照应,元济所以大意,在于陷入了李诉的“骄兵之计”。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使人信服地感受到李诉“入居元济外宅”而吴氏犹然不知,并非笑话,而是事实,因而更为李诉出兵飚发电举的迅猛动作拍案称绝。第三段文字虽少,但至关重要,绝非闲笔,进一步说明了李诉善于审时度势,能抓住时机,果断地瓦解敌人。董重质握有精兵万余,却能单骑诣降,不能说不是平蔡之役迅速胜利的关键。至此,吴元济已如困兽之在陷阱,等待他的结局只能是投降服罪了。
本文的最后两段其实都是议论,然而真正以史家冷隽的眼光出发的议论只有一句话。作者还是通过李诉与诸将的对话,来衬托李诉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李诉简短有力的回答,其实是对自己的总结:骄兵、分兵、出其不意、置死地而后生。这些内容都充分说明了李诉的洞察力和深谋远虑。军事上的运筹和果断,对我们今天的军事指挥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