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迪伦玛特
瑞士剧作家,小说家,戏剧理论家。1921年1月5日生于伯尔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科诺尔丰根村。父亲是新教徒牧师,祖父是19世纪瑞士政治家、讽刺诗人,均对他影响颇大。迪伦玛特从未打算成为一个戏剧家,他立志要成为一个画家。1935年他的家庭移居伯尔,他继续学习绘画,有时也上剧院。他对戏剧的兴趣的增长是在高中毕业之后以及在伯尔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期间。直到1943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和一些短篇小说时,他才决定放弃绘画和上大学而致力于戏剧。
迪伦玛特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立此存照》 (1946)。此剧写1533年再浸礼教教徒占领明斯特城后,未能建立一个新的耶路撒冷,最后被路德教徒和天主教徒的联合军队打败。在此剧中,迪伦玛特建立了他以后剧作的基础的公式: 正常世界被不可预见的原因所打乱; 罪恶要得到惩罚; 公正是重建秩序所需要的,但已不再可能有公平,因为已经没有绝对标准来指导人民; 偶然性支配一切事件,人民如果不得不与偶然性抗衡从而获得人性的观念,就必须懂得他们是他们自己的裁判者和判决执行人。此剧还运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技巧,来表现危急时期的人类的困境,揭示经济和精神的贫困。
迪伦玛特的代表作有《贵妇还乡》 (1955),此剧写一女亿万富翁扎夏娜西安晚年为害死使她17岁时沦为妓女的旧日情人伊,用金钱收买了故城全体市民。市民们得到了金钱,但却像妓女一样出卖了自己。《物理学家》 (1961) 写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在研究出一种能发明一切的万能原理后,因担心这一发明被政治家利用去毁灭人类,便躲进疯人院里避难。另有两个科学家也装疯跟随他。一个相信为科学而科学,相信科学的进步,另一个则认为科学增强国家的力量。结果,象征大垄断资本家的女院长不仅盗走了论文,还将他们三人监禁起来。逃避政治的愿望终究只是空想。迪伦玛特的其他重要剧作有 《盲人》 (1948),以德国30年战争中的1632年抗击瑞典的一次战役为背景,主题来自 《圣经》 中约伯的故事; 写作手法受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罗慕洛皇帝》 (1949) 取材于罗马历史,但却是四幕非历史喜剧,表现英雄时代的结束是一场闹剧,发展了与他的存在主义观点相适应的喜剧形式。《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 (1952) 写一个谋杀了妻子的丈夫与一个谋杀了丈夫的妻子结婚,最后两人又毒死了对方,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冷漠旁观的态度。迪伦玛特其他的剧作还有 《天使来到巴比伦》 (1953),《法兰克五世》(1959),《流星》 (1966),《再浸礼教徒》 (1967),《与一个冷漠的人的夜间聊天》 (1952),《一个深秋的傍晚时分》(1959),《替身》 (1960) 等。
迪伦玛特的剧作有两个基本的主题: 权力与死亡,二者在《老妇还乡》和《罗慕洛皇帝》 中纠缠在一起。他认为,说到底生活是无意义的,死亡无所不在,人乐于相信他能够完成某种有价值的事,其实人生几乎什么也实现不了,除了直接的现在。人是可笑而荒诞的,因为他生而命定要无价值地最无意义地死亡。在坚持这一观点时,他运用了一种强烈生动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观,从而使自己跻于喜剧大师的行列。
他的作品的第二个基本主题是权力的腐蚀人、使人堕落的作用。他认为人往往是最容易堕落的。他的作品中总是出现一个人物,由于拥有权力而在运用权力还是不运用权力二者之间摇摆不定。他以深刻的、喜剧性的眼光透视到,权力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因为人实质上被他所拥有的权力腐化了。
毫无疑义,迪伦玛特是20世纪中叶重要戏剧家之一,是与荒诞派和先锋派一致的。他极富实验性,但却是按照自己的方法。他的技巧,尽管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总是变化而多新意。他的作品表现了时代的不安,他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但完全是对这个时代作了一番彻底的批判之后的独出心裁的看法。迪伦玛特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如果我们能正视世界的可笑和荒诞的性质,那么我们就会更严肃地对待世界。
迪伦玛特还写过一些戏剧理论著作,阐述了自己的悲喜剧理论。他认为当代的世界正在瓦解,只适合于喜剧,而不适合于悲剧。喜剧家是社会批评家。论著主要有《论喜剧》 (1955),《戏剧问题》 (1955),《弗里德里希·席勒》 (1960)。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