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王以诸侯伐郑》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以诸侯伐郑

(桓公五年)

【题解】

前720年周平王离开人世,郑庄公本人则直到周桓王即位后的第三年(前717)方去“朝王”。然而周桓王也是个有性格的人,庄公来拜见的时候,他竟“不礼”,甚至两年以后,他还把卿士制度特意改进了一下,由一个增至两个,想以此过渡,最后剥夺郑庄公卿士之职,周郑矛盾由此愈演愈烈。终于在8年之后(前707)因桓王削去庄公卿士之职,庄公以“不朝”作为回应,于是发生了繻葛之战。

【原文】

夏,齐侯、郑伯朝于纪[25],欲以袭之。纪人知之。王夺郑伯政[26],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27],郑伯御之[28]。王为中军[29];虢公林父将右军[30],蔡人、卫人属焉[31];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注释】

[25]齐侯、郑伯:指齐僖公、郑庄公。

[26]王:周桓王,名林,前719—前697在位。夺……政:指罢卿士之职。

[27]诸侯:指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

[28]御:迎战。

[29]中军:此处引申为统帅之意。

[30]将:率领。

[31]蔡人:指蔡国的军队,下“卫人”、“陈人”同。

【译文】

夏季,齐僖公、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袭击纪国。纪国人发觉了,周桓王便罢去了郑庄公的卿士之职,郑庄公不再朝觐。秋季,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军、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

【原文】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32]、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33],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34],必奔[35]。王卒顾之[36],必乱。蔡、卫不枝[37],固将先奔[38],既而萃于王卒[39],可以集事[40]。”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41],先偏后伍[42],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43]。”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44]!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45]。”

【注释】

[32]拒:同矩,方阵。

[33]陈乱:指陈桓公死后其子弟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的相互残杀。

[34]犯:冲击。

[35]奔:逃散。

[36]王卒:指周王的军队。

[37]不枝:支持不了。枝,同支。

[38]固:必定。

[39]萃于王卒:谓集中力量对付周王的中军。

[40]集:成。

[41]鱼丽:古代车战的一种布阵方法。陈:同阵。

[42]偏:古代战车25辆为一偏。伍:古代士兵5人为一伍。

[43]旝:古代旗的一种,这里指中军的旗。

[44]陵:欺侮。

[45]多:足够有余。

【译文】

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说:“陈国动乱,百姓都缺乏战斗意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又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这时可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了。曼伯担任右方阵的指挥,祭仲足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了叫做鱼丽的阵势,前有偏,后有伍,伍弥补偏的空隙。在繻葛双方交战。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郑国的军队发起进攻,蔡军、卫军、陈军一起奔逃,周军因此混乱。郑国的军队从两边合拢来进攻,周军终于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王还能指挥军队。祝聃请求前去追赶。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

【原文】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46],且问左右[47]。

【注释】

[46]劳:慰问。

[47]左右:指虢公林父、周公黑肩等人。

【译文】

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足去慰问周桓王和他的左右随从。

【评析】

平王东迁,是周王室开始衰微的标志,等到发生“繻葛之战”,周王几乎是没有什么威严可谈了。周平王在位51年,可称得上是既无文治可见,又无武功可言,确实只是碌碌无为平庸而过。他的孙子周桓王想以“天子”之尊,用王师与卫、蔡、陈三国之师组成联军,讨伐郑国,以此来惩戒庄公对周王大不敬之罪,但却由于他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其智商明显低于郑庄公的二公子子元,结果不但兵败如山倒,而且被一箭穿肩,狼狈而逃。

假如不是郑庄公做事有点分寸,他极有可能成为祝聃手下的俘虏。虽然我们说周桓王是个有性格的人,然而人光有性格是不行的,至少还得有智慧,有能耐,否则的话准要吃大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