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集《事君章第十七》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1],进思尽忠[2],退思补过[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4],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之中,尽忠竭力,谋划国事;回到家里,考虑补救君王的过失。君王的政令是正确的,就遵照执行,坚决服从;君王的行为有了过错,就设法制止,加以纠正。君臣之间同心同德,所以,上上下下能够相亲相爱。

【注释】

[1]事上:侍奉君王。

[2]进:指为朝廷做事。

[3]退:退居在家。

[4]匡:纠正。

【解析】

侍奉长官,进见君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退下来后,就审视自己的职责,是否有未尽到的责任?言行,是否有了过失?长官也就会做到亲善下属。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社会还能治理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这也是儒家理学对孝的另外一种解释,就如后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样。

典例阐幽

辞官尽孝的李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后来经过曹操、刘备、孙权的努力,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天下总算稍微安定下来。后来,魏国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实力强大起来,而蜀国因为缺乏好的国君,实力衰落了。于是,魏国便灭掉了蜀国。

灭掉蜀国以后,魏国内部也出现了分裂,最后的结果是司马家族取代了曹家,建立了新的王朝,这就是西晋。

西晋的第一位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他听说原蜀国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很有才学,又能尽孝,曾经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在原蜀国担任过官职,现在闲居在家中,不愿出来做官。为了笼络蜀国旧臣,晋武帝特例下了诏书,让李密为朝廷效命,可是却被李密拒绝了。这下惹怒了晋武帝,他认为李密是在故意逃避,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因此传出话:李密要再不听命,就把他杀掉。

可这时的李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家里。原来,李密从小就是个孤儿,是他的祖母把他拉扯大的。祖母非常疼爱李密,李密对祖母也非常敬重,两人相依为命,谁也离不开谁。现在,祖母已经96岁了,身体也不好,这个时候,正需要李密照顾,他怎么能走开不管呢?

于是,李密恭恭敬敬地给晋武帝写了一篇《陈情表》,把自己的身世和为什么不能应诏做官的原因告诉了晋武帝。其中说:

我是个多灾多难的人,刚出生6个月,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4岁时,舅舅又逼迫母亲改嫁。从此,我痛失双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后来又患了重病,9岁了还不会走路。照顾我的人,只有我敬爱的祖母。若没有祖母的抚养,我就没法活到今天。

如今,祖母年龄一天比一天大,精力也一天不如一天,体弱多病,如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如果我不伺候,就无人养老送终。我今年只有44岁,祖母却已经96岁了。我伺候祖母的时间还能有几年呢?可报效国家的日子还有很长。请您体谅!

武帝看完信,眼眶湿润了,连连赞叹:“真是个孝顺的孙子啊!真是个孝顺的孙子啊!”就同意了李密的请求。

“石渠奖学金”的由来

唐山工程学院有一个“石渠奖学金”,是由世界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立的。

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一天,在茅以升家里,兄弟几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为母亲庆祝70大寿。哥哥说:“母亲对我们的爱远多于她对自己的爱,她发现我们的错误时,总是会耐心地开导,以理服人,从来不打骂训斥。现在我们能够有所成就,能够报效祖国,得感谢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啊。我们兄弟几个一定要好好为母亲庆70大寿!”

弟弟说:“母亲为了我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我们在家乡镇江为母亲设计建造一座花园小楼,作为母亲大寿的礼物。”

茅以升听着哥哥和弟弟的话,沉浸在幸福又心酸的回忆里。他想起童年时代家中的一场大火,母亲为救孩子,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冲进火海。孩子们脱险了,母亲却遭受了很重的火伤,很久才治愈。他想起1911年,自己15岁时准备离开家乡北上投考唐山路矿学堂(后改名为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后又改称唐山交通大学),家人认为孩子年龄太小,到千里之外求学,不放心。而母亲大力支持说:“读书是大事,孩子的前程要紧,让他到外面闯闯,可以多学本领。”他在母亲的鼓励下,远赴北方求学,从此立志做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想起1935年,自己在造钱塘江大桥时,困难重重,甚至还遭到上下左右的误解和责难,母亲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字唐臣)造桥,也要遇到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还不是一样能渡过难关吗?!”母亲的话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

茅以升激动地说:“我们兄弟几人能够学有所成,全都要靠我们的母亲,她是我们第一个老师,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把母亲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精神大力弘扬下去,这才是对母亲最好的祝贺。我建议以母亲的名字设立‘石渠奖学金’,奖励研究土木工程力学的优秀学员。”

茅以升的主张得到弟兄们的赞同,大家捐款三千法币在唐山工程学院设立了奖学金。由于茅以升母亲的名字叫韩石渠,所以奖学金的名称就叫“石渠奖学金”。

27年如一日报答妈妈的恩情

李双江,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是广大观众熟知并喜爱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作品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能取得今天的优异成绩,自然离不开母亲从小的谆谆教导。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由于要勤工俭学,李双江节假日很少回家。可儿子日夜都思念着母亲。走在学校空荡荡的操场上,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带着十几个孩子,洗衣、做饭、做鞋子的生活场景来。有一回李双江走着走着就抱住眼前的一棵青槐树,忘情地痛哭起来。如今50年过去了,青槐树长成了老槐树,岁月见证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李双江刚刚到北京总政歌舞团时,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些好转,应该把母亲接到身边来,但是当时只有正营职干部才有资格带父母到部队里生活,他就天天跑到机关里去磨负责的干部,最后负责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把母亲接到北京。就这样他用真挚的情感与母亲度过了27年的幸福时光。

母亲80岁那一年,突然病了。儿子为了让母亲心情变好,利于疾病治疗,带着母亲走了很多地方。李双江这边挎着水壶,那边挎着干粮。背着老母亲上火车下火车,上飞机下飞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路上李双江累得腿都软了,可他就是不让母亲从背上下来。走着走着,李双江感觉到脖子里湿漉漉的,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的眼泪一滴一滴掉到了儿子的脖子里。母亲为儿子的孝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儿子说:“娘啊,您不必这样。儿子就是想报答您。娘为我们儿女的成长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儿子现在有条件带着娘跑一跑,我很珍惜这种幸福。”经过几次这样的旅游,母亲的病奇迹般好了。

母亲健在的时候,李双江每天都和母亲一起吃饭,然后推着母亲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园散心,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属于他们母子的二人世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来,无论工作多忙,李双江从未间断过。

母亲去世后,每当李双江工作中遇到麻烦,或身心疲惫了,都会来到母亲的墓园,沏上一壶热茶,与母亲还像以前一样聊聊工作和生活。聊天过后,儿子的心里就一下子舒坦、畅快了许多,仿佛母亲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仿佛母亲并未走远。他说:“每次给母亲扫墓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原文】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1]。”

【译文】

“《诗经》里说:‘心中洋溢着热爱之情,由于相距太远所以不能倾诉。心间珍藏,心底深藏,无论何时,永远不忘!'”

【注释】

[1]遐不谓矣:遐,远。谓,告诉。

【解析】

忠君之人未必会从统治者那里得到他应有的待遇,然而至少他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他永远都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自豪,同时也永远会得到百姓真心的敬爱!

典例阐幽

小李寄义勇斩蛇

这是东晋时期干宝所著《搜神记》中的一个故事。

三国期间,东吴建安郡(今属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有座名叫庸岭的高山,绵延数十里。山深林密,西北部石缝之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经常出没危害人畜。地方官吏祭以牛羊,仍然未得安宁。传说蛇精每年须吃一个十三四岁的女童,当地才能平安无事。于是,当地官吏便四处搜寻贫苦人家和犯罪家庭的女孩,养到八月之时祭蛇,将该女孩送到蛇穴洞口,由蛇吞噬。年年如此,已有9个女孩葬身蛇腹。

这一年,地方官吏四处搜寻祭蛇童女,未有所得。

当是时,将乐县中有一个14岁的女孩,姓李名寄,家中共有6个姐妹,她排行最小。她耳闻目睹多少家庭因骨肉葬身蛇腹所受的痛苦;多少父母因女儿命丧蛇口所造成的惨状,不禁义愤填膺,决心应招祭蛇,伺机为民除害。当她把这个志愿告知父母时,父母坚决不允。李寄便对双亲说:“爹娘生育我们6个女孩,没有男儿,我等姐妹既无帮助父母的本领,又不能供养双亲衣食,只是成为父母的累赘,不如早死,把我卖去祭蛇,还能得到一些钱来供养父母,岂不更好。”但是父母疼爱女儿,怎么也不肯答应。

李寄为民除害之心已决,便偷偷离家外出,求得一把锋利的宝剑和一条凶猛的猎犬。到了八月祭蛇之时,李寄先将数石米麦用蜜糖拌好,置于洞口。不久,大蛇闻到香味便出来吃。但见蛇头大如笆斗,眼似铜铃,十分吓人。李寄毫无惧色,先放猎犬与大蛇搏斗,自己则从一旁挥剑猛砍,终于杀死了大蛇。而后,李寄进入蛇穴,见到面前9个童女的骷髅残骸,便痛心地说:“你们怯弱,为蛇所食,实在可怜。”然后胜利回家。很快,李寄斩蛇的义勇之事轰动全县,满城官民大为赞颂。

后来,南越王闻知李寄斩蛇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十分惊奇和敬佩,便礼聘册立李寄为王后,并封李寄之父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也都全部得到封赐。

孝心换来奇迹

1968年,河南省襄城县统张村的张天运妻子病故,留下4个孩子。29岁的未婚姑娘李亚锋因敬佩张天运的人品,嫁给了他。李亚锋嫁到张家半年后,就与丈夫一起去医院做了绝育手术。张天运曾劝妻子要个孩子,李亚锋说还是做了好,不然将来一碗水端不平,会伤孩子们的心。为此,张天运特意把儿女们叫到李亚锋跟前说:“你们都跪下,听爹说,娘是为了你们才不要孩子的。今后,她就是你们的亲娘!”

30年的时光过去了。在李亚锋的养育操劳下,张家的儿女都长大成人。在村里同龄人中,他们是唯一全都上过学的姐弟们。

1980年,大女儿张秋香出嫁时,李亚锋倾其所有,为女儿做了当时村里出嫁姑娘最多的嫁妆。李亚锋又接连给三个儿子成了亲。后来,李亚锋的家便成了“幼儿园”,张家七个孙辈中,如今大的已经12岁,小的也已经8岁了,个个都是由李亚锋抱大的。

天伦之乐充溢在这个三代之家,病魔却也悄悄地向李亚锋袭来……

1994年秋天,李亚锋患了糖尿病,虽经住院治疗,但病情并未好转。一年后,老人病情突然加重,右脚脚趾头开始变黑、溃烂、脱落,并发出难闻的气味。

为了给母亲治病,大儿媳将孩子们的压岁钱拿了出来,二儿媳连夜跑回娘家借了500元,三儿媳一下子拿出3000元。张家弟兄们从不计较谁拿钱多少,因为大家清楚,为了给母亲治病,每个人都会不惜—切的。大姐张秋香家的日子不宽裕,每当她回家把钱悄悄放在母亲床头时,弟兄三个就拿起来塞回给她。大姐不依,泪涟涟地说:“我也是娘养大的,兴你们尽孝,不兴我尽心?”

医生们诊断后,无不摇头说,糖尿病引发的脉管炎和糖尿病综合征已经到了后期,你们别再跑了,回家准备后事吧。

得知母亲将不久于人世,儿女们争着把母亲往自己家拉。大哥、二哥见弟弟把母亲背回家,就每日到他家去侍候母亲。五天后,大哥趁三弟不在,偷偷把母亲背到了自家。老二没“抢”到母亲,就去找父亲评理。张天运没办法,就让兄弟三个轮着侍候母亲。

在儿女们的悉心照料下,1997年秋,经历了半年的昏迷之后,李亚锋老人又奇迹般地苏醒了。

二儿子听说鲁山有一位87岁的老中医能治母亲的病,就专程把母亲背上汽车找到老中医。老中医开的处方中有几味中药不好找,弟兄三人相约,即使是上天入地,也要把母亲的药配齐。

东奔西走,千难万难,十多种稀奇中药终于按方子配好了。涂在患处一个月,母亲的脚开始消肿,原来坏死的部分开始愈合了。

孝心能创造奇迹。被多家医院判了死刑的李亚锋老人,在儿女的照料下,后来竟能下床拄着拐杖走动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