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十四·眉主早成,须主晚运》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十四 眉主早成,须主晚运

【原文】

“须眉(1)男子”。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此言眉主早成,须主晚运也。然而紫面无须自责,暴腮缺须亦荣:郭令公半部不全,霍骠骁一副寡脸。此等间逢(2),毕竟有须眉者,十之九也。

【注释】

(1)须眉:这里指胡须和眉毛。

(2)此等间隙:此等,这一类。间,偶然,间或。

【译文】

人们常说“须眉男子”,这就是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名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还没有见过既无胡须又无眉毛的人而称为男子。人们还常说:“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少年时的命运如何,是要看眉相,而晚年运气怎么样,则应看胡须相。但是也有例外,脸面呈紫色,即使没有胡须,地位也会高贵;两腮突露者,就算胡须稀少,也能够声名显达;郭子仪虽然胡须稀疏,却位极人臣,富甲天下;霍去病虽然没有胡须,只是一副寡脸相,却功高盖世。但这种情况,不过只是偶然,毕竟有胡须有眉毛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解读】

眉是两目之华盖,一面之仪表,也有长须为美的风俗。可见眉毛和胡须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意思是眉主早成,须主晚运。少年得志的人往往眉清目秀。晚运的老人则胡须唯美。

典例阐幽

晚年得志,扬名天下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少年得志固然让人羡慕不已,但时运不济的大有人在,空有满腹的才华而不得施展,如若晚年之际,能时来运转,也未尝不让人顿觉扬眉吐气。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他因贫困曾在朝歌以屠牛为业,又肉臭卖不出去,钓鱼于棘津,偏偏鱼不食饵;种地所得不能抵偿所播的种子,穷困潦倒。但是吕尚胸有经天纬地之才,未得明君一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直至晚年,武王伐纣,吕尚的才华才有了用武之地,也终于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

吕尚一生多谋善断,工于奇计,长于用兵,因此,周代后世的兵家和谋略家皆尊他为祖师。实际上,他也是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政治家。

周武王姬发即位,拜吕尚为国师,尊称为尚父。可见吕尚的功绩和智谋。一次,周武王问:“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吕尚答道:“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得令,令之。禁二人而万人禁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武王心领神会,时时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大贵族王子比干被杀,箕子被捕下狱,微子启避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怀抱礼乐重器投奔周。国人见商纣王不可救药,均侧目而视,缄口不言。

看到灭商时机已经成熟,周武王赶忙问吕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

吕尚已知兼得天时、地利、人和毅然答道:“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行者昌,先行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武王闻言,决意兴兵伐纣。

出师前,周武王命卜祝占卜吉凶,得兆不详。一向迷信的权臣贵族十分恐惧。吕尚偏重人事,而轻枯草朽骨之验,力劝武王勿失良机。他说:“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者将不以为法,愚者将拘泥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贤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借卜筮而事吉,不祷祀而福从。”武王奋然而起,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遂以吕尚为主帅,统领兵车三百乘,猛士三千员,甲士四万五千人,出兵伐纣。

周军行至中途,屡遇风狂雨猛,雷电交加,甚至拔树倒屋,拆旗毁乘。吕尚见上下惊恐不安,便把这肃杀之征巧释为对殷商的天怒之象,借助虚无缥缈的天地鬼神来推行人事,理直气壮地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号。事当天下鼎沸之时,遇有一方发难,便有八方相应。周军东进途中,各地诸侯纷纷前来会师。周军前歌后舞,士气高昂,十二月,从孟津渡过黄河,直扑商都朝歌。吕尚自作前锋,亲率虎贲和兵车冲击商军。商军虽众,却无斗志,居然阵前倒戈,引领商军杀回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惶惶然登上鹿台,蒙衣自焚而死。

在历史上存在五百年之久的奴隶制国家灭亡了,此战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死后的第二天,周武王与吕尚等人召集祝捷大典,将伐纣义举上告天神。然后,散鹿台所积之财,发巨桥所囤之粟,用以赈济民众,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丘,用以取悦殷商贵族,斩纣王宠妃妲己,归后宫妇女,以示曲体民心。

克商以后,周军四处出击,征伐殷商的盟邦,基本上控制了原来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区域,周武王班师回镐京,正式建立周王朝。

殷商灭亡的第二年,周武王病死,其子即位,就是周成王。吕尚因为功勋卓着,受封海、岱之间广大地区,都于营丘,建立齐国。齐国的疆域东抵海滨,西及黄河,南达穆陵关,北至无棣县。周成王传令吕尚:“五侯九伯,您都可以征讨”。从此,齐国享有专擅征讨的特权。

吕尚受此殊荣,欣然整装东赴齐国。途中遇见一位高士,提示吕尚说:“常言道,时难得而易失。贵客寝食甚安,恐怕不想救齐国之人!”吕尚听了骤然醒悟,事关邦国命运,岂容片刻玩忽!于是,他午夜穿衣命驾,飞驰而东。及至齐国,恰逢莱侯兴师犯境与齐争夺营丘,倘若不是吕尚后来择善而从,快马加鞭,几乎遭误国的厄运。吕尚根据齐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水平相对先进和异族势力较为雄厚的经济、政治条件,及时确立了治齐的重大策略原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吕尚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使之在较长的时期内一直突飞猛进,遥遥领先于其他诸侯国。

西周时期,齐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最重要的支柱,到了春秋战国中期,周王朝衰微,齐国却最先崛起,成为纵横中原,左右天下局势的“五霸”之首。直至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之后,齐国依然跻身“七雄”的行列。

大器晚成,正气复唐

张柬之直到六十三岁那年,才做了清源县的县丞。有一位相士见了张柬之,对他说:“你目光深沉,神色刚正谦和,将来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旁人听了就问:“你能说出他能当多大的官吗?是县令,还是知府?”相士笑道:“区区知府算得了什么?此人可位极人臣,成为一朝宰相。”旁人都大笑,认为这个相士是信口开河。“一个小小的县丞,又年过花甲,就算他再有本事,想当宰相,恐怕也难!”

没过多久,朝廷下令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张柬之去应试,没想到却落榜了。他收拾行装,准备回家,这时,武则天看了看选中的官员名单,感到入选的太少,就下令从落榜的人中重新挑选。负责选官的官员向武则天报告,说有一位应选的官员,策对写得很好,但是字体写的却不是很规范,因此落选了,他问武则天是否可以录用。武则天调来那个人的策对,在灯下观看。第二天,她就让那个人进宫,当面考核。

这个人就是张柬之,武则天听了他的回答,便认定是个奇才,当即把他钦定为第一名,任他做县尉,后来又升迁为荆州长史。武则天求贤若渴,有一次和狄仁杰谈起朝中大事,她叹了口气说:“治国需要人才。朕希望能找到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国老看谁最合适呢?”狄仁杰反问道:“不知道陛下想让他担任什么职务?”武则天说:“当然是宰相了。”狄仁杰当即说:“陛下如果想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是最好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找一个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于是,武则天下令,提拔张柬之做了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要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前些天推荐的张柬之没有被任用吗?”武则天说:“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说:“我是推荐张柬之做宰相的,而不是让他做一个司马。”武则天又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大臣姚崇出任灵武军使时,武则天问他:“你看在朝廷官员中,有没有谁可以胜任宰相的人选?”姚崇回答说:“张柬之为人深沉,有谋略,能决断大事。只是这个人年纪大了些,陛下要抓紧使用。”听了姚崇这样说,武则天当即召见张柬之,不久就让他担任宰相一职。

武则天晚年得了重病,他所宠幸的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守在她的身边,大臣们无法和她见面。张易之、张昌宗担心武则天死后他们会大祸临头,便准备谋反。张柬之对局势十分担忧,他悄悄地找到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问他说:“将军今日的荣华富贵是谁给的?”李多祚回答说:“是高宗皇帝给的。”张柬之说:“现在高宗皇帝的儿子受到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人的威胁,将军不想报答高宗皇帝的恩德吗?”李多祚说:“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一切听大人安排!”于是,李多祚对天起誓,并与张柬之、崔玄等人一同定下铲除张易之和张昌宗的计策。张柬之还任用了桓彦范、敬晖以及右散骑侍郎李湛,让他们担任左右羽林将军,把禁军交给他们指挥。这件事引起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等人的怀疑,张柬之于是任用了二张的党羽武攸宜做了右羽林大将军,张易之这才放心。

没过多久,姚崇从灵武回朝,张柬之非常高兴,他说:“大功就要告成了!”他把自己和朝臣的计划告诉姚崇,又暗中通知太子李显。举事那天,张柬之、崔玄、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斩断门闩进入宫中。这时武则天在迎仙宫中,张柬之等人就在迎仙宫的走廊里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杀了,然后进入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在她周围环绕侍卫。

武则天大吃一惊,问:“是谁在作乱?”张柬之回答说:“张易之和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之命将他们斩了,因为担心可能走漏风声,所以没有向您禀告,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逆贼,惊扰了陛下,臣等罪该万死!”武则天看见太子李显,就大声问道:“这件事是你让干的吗?现在元凶已经被杀,你可以回到东宫去了。”

这时,桓彦范上前说:“当初先皇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年纪已经大了,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武则天见大势已去,只好颁下制书,宣布退位,把王位传给太子李显。

少怀大志,闻鸡起舞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东晋名将。祖逖早年丧父,十四岁时尚未读书识字,性格旷达,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常常佯称兄长意旨,散发一些谷帛接济生活困苦的乡亲,因此博得宗族乡里的敬重。后目睹国家四分五裂之现状,立志读书,涉猎古今,求学于京师。

太康十年,二十四岁的祖逖与刘琨同被任命为司册主簿,二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抵足而眠,相互勉励,立足做一番大事也。有一天夜半时分,鸡鸣声将祖逖惊醒,他用脚弄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说着便起床舞剑,刘琨从之。从此以后,不论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他们都闻鸡起舞,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祖逖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一位熟知兵法,善使刀剑,人人叹服的人。先后被齐王辟为大司马掾,长沙王辟为骠骑祭酒,转主簿,累迁太子舍人。

晋惠帝即位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力,先是外戚斗争,而后诸王兵戎相见,长达五六年之久,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与此同时,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也发起了反对晋朝的斗争。在这个纷乱的时期,祖逖率领亲党数百家避难来到淮河地区,以自己的乘车拉载同行中的年老多病之人,自己却徒步行走,药物粮食也都与大家共用,受到大家的拥戴。到达京口时,晋元帝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不久改任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当时西晋原来的大片土地多被五胡占领,祖逖见山河破碎,常怀有收复之志。他认为大量的北方人为避难远离家园,都希望能收复失地,民心可用,北伐有希望成功。祖逖对司马睿说:晋王朝之乱,并不是君主无道而民众怨叛,而是因为藩王争权,自相残杀,才使胡人有机可乘,毒流中原,百姓流离失所,人人都有奋起北伐之志。大王诚能发布命令,祖逖等为之召集人马,郡国豪杰必会云集响应,不用多久,北伐就能成功,一雪国耻,愿大王考虑。司马睿正忙于巩固他在江南的统治,对北伐并不热心,只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1000人的兵饷和3000匹布,却不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我招募北伐的军队。

建兴元年,祖逖率领他原来的部属百余家渡江,在渡江时他击楫而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发誓时表情严肃、坚定,随从他的人都被他收复失地的决心所感动,上下皆有奋击之志。渡江后祖逖在淮阴冶炼兵器,招募2000人向前进发,进驻谯城,在打破石虎的进攻后,又进军雍丘。原来在河南一代屯住的汉人坞主赵固、上官已、李矩、郭默等相互攻击,祖逖从中调解使他们归附自己。祖逖待人热情,不谋利,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虽宗族子弟也皆耕地、担柴。因此,祖逖北伐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收复了河南以南的土地。但是就在祖逖练兵积谷、积极准备进军河北之际,晋朝又发生了王敦之乱。祖逖知道北伐事业终将无成,忧愤成疾,大兴四年,病逝于雍丘。祖逖死后,石勒又攻占河南,晋军被迫退回淮南,祖逖的北伐成果化为乌有。

少年壮志,享誉古今

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期着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着名的少年政治家。曾为秦国赚了五座城池。

秦王七年,他想出兵伐赵,替数年前率兵伐赵的大将蒙骜报仇。蔡泽向秦王分析了燕、赵的形势及利害关系,并亲自前往燕国,离间燕、赵联合抗秦的联盟,说服燕王依附秦国以为久安之计。秦王听信蔡泽的话,蔡泽也当真不辱使命,说服了了燕王,命太子丹为质于秦,并请秦国派一位大臣做燕国的丞相。

文信侯吕不韦想派张唐前往燕国为相,命太史占卜,也是大吉;偏偏张唐托病不肯应命。文信侯吕不韦亲自到张唐家中劝说,仍是无济于事,张唐托词的理由是:他曾多次奉命带病伐赵,赵国对我仇怨必深,恨不得抽筋扒皮,锉骨扬灰,他如去燕,必经赵国,赵国绝对不会放过他的,所以,他不敢去。

虽然文信侯再三劝说,费尽唇舌,无奈张唐执意不肯,文信侯回到府中,独坐堂上,眉头深锁,郁郁寡欢。

甘罗看到侯爷一脸不悦,上前问道:“请问侯爷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吗?”吕不韦抬头见是甘罗,不耐烦地说:“小孩子知道什么?不要来烦我!”

甘罗听了不但没有回避,却从容地说:“作为门下之人,可贵的就是能为主人分忧,侯爷有事却不肯使门下知道,为臣的虽想效忠,岂非无处可效吗?”

文信侯见甘罗说的有道理,于是把蔡泽出使燕国,如何说服燕王,使太子丹为质于秦,又如何使张唐为相,而张唐决意不肯从命的事,叙述了一遍。我就是因为这件事不悦。

这不过是小事一件,怎么不早说呢?我去跟他说去。甘罗大言不惭地自请去说服张唐成行。文信侯问道:“我亲自劝说他都不答应,岂是你一个小孩能说得动的”

甘罗说:“以前有个项橐,才七岁,孔子曾拜他为师;臣今年已经十二了,比项橐还大几岁,如果臣前往劝说无效,您在斥责也不晚,何必轻视天下士人,轻易动怒,以厉色相加?”

这番话把文信侯说的无言以对,而且深深觉得眼前这个黄口小儿,的确不是简单的人物,于是。立即改出一副笑脸说:“好!果真你能说动张唐应命,事成之后,我将保你以上卿之位以致谢。”

甘罗欣然告辞,衔命见张唐。张唐虽然知道他是文信侯的门下,看他年少,心里不免有些轻视之意。遂问他何事来见。

甘罗一眼就看出了张唐轻视他,遂说:“我是特来哀悼你的啊!”张一听甘罗小小年纪居然对他出言不逊,非常生气地问:“我有什么事劳你来哀悼?”甘罗说:“敢问你自己觉得对于秦国的功劳与那武安君白起如何?”张唐说:“武安君南破强楚,北服燕、赵,战胜攻取,开疆拓土,我的功劳不及他的十分之一。”甘罗又问:“以前的应侯范雎和今天的文信侯吕不韦,二人相比谁更专断些?”张唐回答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这么说你明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断了?”张唐反问一句“为什么不知道呢?”

甘罗点点头说:“以前应侯要派武安君率兵攻打赵国,武安君不肯,应侯一生气,将武安君贬为士卒,逐出咸阳,赐死于杜邮;现在,文信侯要派你去燕国为相,你不肯去,这正像是应侯不能容武安君的故事,你认为文信侯能容你吗?所以,你的死期不远了!”

张唐被甘罗突然泼了一盆冷水,恍然清醒过来,一下子吓得变了脸。慌忙说:“多谢教诲,我……我太糊涂了!”

于是,张唐忙随甘罗到吕府请罪,并表示即日整理行装,准备启程赴燕就任,文信侯大喜过望,对甘罗刮目相看,倍加礼遇。

张唐临行前,甘罗又对文信侯说:“张唐听信了我的话,不得已而往燕国。可是,他内心仍然害怕赵国对他不利,请给臣车马五乘,为张唐先行报知赵国。”

文信侯吕不韦已经知道甘罗才智过人,毫不迟疑地进宫禀告秦王说:“甘茂之孙甘罗,虽年少但出身名家,很有机智辩才。张唐托病,不肯相燕,臣虽亲自劝说无效,甘罗自请前往,一说即行;现在他为了去除张唐惧赵对他报复的疑虑,复请先报赵王,请大王命他前往。”

秦王遂召见甘罗,看他虽然身高不满五尺,却眉目清秀如画,气宇轩昂,神情中流露出超凡脱俗的逸气!而且进退从容不迫,临威毫无惧色,秦王心里不仅喜欢,还暗暗称奇,遂问甘罗说:“寡人派你去见赵王,你见了赵王,该如何措辞”

甘罗回奏说:“观察对方的喜惧,随机应变;语言如水波兴起,须随风而转,不可预定。”

秦王一听,觉得甘罗谈吐果然不凡,于是给他上好的车马十乘,外加仆从百人,浩浩荡荡的出使赵国去了。

赵襄王已经接到燕、秦通好的消息,正害怕他们两国合作对赵国不利,忽然有人禀报秦国有使者来见,遂亲自出城迎接甘罗。

当赵王发现秦国的使臣居然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不由得大为惊讶。于是便问:“早年为秦国通三川之路的甘茂,不知是先生什么人?”甘罗答道:“是臣祖父”赵王又问:“先生多大年纪?”甘罗答道:“十二岁”赵王有进一步问:“秦国朝廷,年长的大臣不够差遣吗?怎么会派先生来呢?”

甘罗看出赵王有轻视之意,遂回答说:“亲王用人,因事情大小而定!年长者委以大事,年幼者委以小事,臣最年幼,所以,就被派到赵国了。”

赵王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位使者言辞犀利,态度坦荡,心里一惊,不敢再有轻侮之意,于是问道:“先生远临敝国,有何赐教?”

甘罗反问道:“大王听说燕国的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的事吗?”赵王说:“听说了”,大王也听说秦国张唐,即将赴燕国为相吗?“也听说了。”甘罗问过这句话之后,就单刀直入的解释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是表示燕国不欺骗秦;张唐入燕为相,是表示秦国不失信于燕国。燕国和秦国团结修好,互不相欺,你们赵国就危险了!”接着甘罗毫不客气地说明:“秦国与燕国修好,是企图联手攻打你们赵国,扩张领土,占领河间之地。”

甘罗的话像一记重拳打中了赵王的要害,使他半晌没答话。甘罗见状乘胜追击,开门见山地说:“依臣之见,不如大王割让河间五城,献给秦国,臣愿意向秦王奏请,终止张唐之行,断绝与燕国的友好关系,转与赵国修好。到时候,以强赵攻弱燕,而秦国不加干涉,你赵国所得到的,岂止是五城!”

甘罗来了个脑筋急转弯,把压在赵王心头上的千斤重石,一下子解脱掉了;赵王连声说:“好!一切唯先生之命是听。”赵王同时赠予甘罗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河间五城的地图也交给他,请他还报秦王。

甘罗此行,仅凭一张嘴,三言两语,赚了赵国五座城池,风风光光回国,秦王得知后,高兴万分说:“寡人梦寐以求的赵国河间之地,居然兵不血刃,从一个孩子手中得到,你的智慧,比你的人大多了!”

同时秦王也采纳了甘罗的建议,终止张唐赴燕为相,张唐得知,也如释重负,对甘罗心存感激。赵国知道秦国终止了张唐赴燕为相的消息之后,明白甘罗的诺言已经生效,遂派庞援,李牧两位大将合兵攻燕,一路势如破竹,连取上谷三十城,留下十九城归赵,另外十一城,拱手奉赠秦国。

秦国坐收渔利,前后共得十六座城池,未派遣一兵一卒,完全是甘罗的功劳。秦王果然封甘罗为上卿的官位,并把当年封给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赐给了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