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埃利蒂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埃利蒂斯

原名阿历波德利斯。现代希腊最孚众望的作家,被誉为“新希腊诗派之父”。原籍累斯博斯岛。出生于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城。1914年随父母移居雅典。1928年进入雅典大学攻读法律和政治,逐渐喜欢上文学。后放弃学了五年的法律,赴巴黎攻读语言文学与艺术。埃利蒂斯青年时代即开始写诗,醉心于法国超现实主义文学,法国诗人保罗·艾吕雅和希腊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兹莱阿斯·埃姆唯利科斯都给了他较大影响,1935年在《新文学》杂志发表诗歌,成为30年代该刊出现的优秀青年诗人之一。他的第一篇诗《啊,爱琴海》,影响深广,鼓舞了希腊新一代的年轻作家。他早期的两本诗集《方向》 (1939)和《初升的太阳》 (1943) 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和乡土气息,并且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一名希腊陆军中尉参加在阿尔巴尼亚的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写出了很多爱国诗篇,把创作活动推入一个新阶段。1943年写成的《献给在阿尔巴尼亚牺牲的陆军中尉的英雄挽歌》,激发了希腊人民的爱国主义,战后很长时间,他没有发表作品,写了一些反映民族自觉与社会责任感的美学论文。1960年,他发表了诗集《对天七叹》,诗中早期的抒情色彩减少,代之以诗人对社会和人生更深的思考。几乎是同时,发表了著名长篇抒情组诗《理所当然》。这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全诗分三部分:“创世颂”、“受难颂”、“光荣颂”。诗中散文与韵文交替使用,描绘了希腊人民在等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斗争和蒙受的苦难。诗人把自己的感情与经历同希腊民族的苦难历史合而为一,并归结于对世界万物和光明未来的歌颂。诗集发表后,在希腊引起极大反响。1960年诗集获希腊国家诗歌奖。这首长诗被欧洲公认是20世纪的杰作之一。1979年,埃利蒂斯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4月,由于希腊发生政治事变,埃利蒂斯再度前往法国。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个多产高峰期,期间写成了名作《至高无上的太阳》 (1971)。60—70年代,诗人处于创作的勃发阶段,发表了大量诗篇。主要作品有:《六个人和一个向上苍忏悔的人》 (1960)、《光明树和第十四个美人》 (1971)、《太阳老爷》(1971)、《花押字》(1971)、《纳塔希亚别墅》 (1973)、《阿妮达· 哈吉娅》 (1974)、《同胞》 (1974) 等。同时出版了一部散文集,翻译了很多欧洲名著。

埃利蒂斯在创作方法上充分继承了希腊历史文化,特别是古代神话的宝贵遗产,同时又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把荷马史诗的灿烂艺术传统和当代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其独特风格。他的诗有的通篇没一个标点符号,有的在诗句中插入符号,并且大胆地使用一些奇怪的修辞手法,甚至脱离一般的逻辑关系,抛开人们所习惯的思维习惯。西方评论家认为,他的诗语言虽很怪诞,却蕴含着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超现实主义和晦涩的创作方法和希腊的生活现实及文化传统相结合,使他的诗歌语言呈现出异彩。瑞典文学院在给他授奖时的评论很好地概括了他创作的总体特征:“埃利蒂斯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情感和敏锐的智力,展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一方面清新隽永,抒情淋漓尽致和落笔曲折细腻,另一方面是严谨细致和一丝不苟,他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代表希腊人民的优秀传统。”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这是对整个希腊诗歌界的表扬,并引起世界对一个传统——从荷马到当代始终贯穿于整个现代西方文明的传统的注意。”正是有了这些特色,使埃利蒂斯与 一般的超现实主义者迥然有别,从而奠定了他在希腊现代诗歌史上的杰出地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