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布勒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布勒东

法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家、作家。曾就读于巴黎医科大学,上学时就喜欢诗,与大诗人保尔·瓦雷里有接触。1915年应征入伍,在军队精神病院服役期间,接触到夏尔科和弗洛依德的著作,为他创立超现实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1919年他与他的几个年轻伙伴参加了查拉在巴黎组织的“绝对达达团体”,但一开始就表明与“达达主义”另立门户的主张,他们共同创办了《文学》杂志,借此宣传他们超现实主义的主张,与此同时,他和苏波一起合写了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 《磁场》,并单独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 《当铺》。《磁场》是一部极重要的超现实主义先驱之作,它从一种理性的思维和传统表现方法中解放出来,用“自动写作”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创作。在内容上作品反映了战后法国青年的“黑暗的绝望心理”。书中写道:“我们双双坐在绝望的河畔。我们甚至再也不能进行思维。而我们扬声欢笑的时候,路人惊奇地回过头来张望。然后急忙赶回去,我们甚至引不起人们对我们的鄙夷”。

1924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 (第一篇) 系统地阐述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标志着这个新型的文学流派进入了其成熟期。布勒东这样概括这个流派:“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纯心理自动现象,人们据此用口头、笔头或其它任何办法来表达思想的真实活动”。超现实主义不仅有其理论主张同时还成立了组织,办了刊物。布勒东和他的伙伴进一步在创作上实现他们的主张。布勒东的随笔集 《可溶解的鱼》 (1925年) 记录作者梦幻般的下意识活动,是他的“自动写作”主张的进一步实践,他的代表作 《娜嘉》将真实世界和幻梦世界,各种清醒的意识和朦胧的欲念,故事和议论、抒情,真实人名地名和虚构的人物溶为一体,可谓是他“自动写作”主张的最典型的范例。

1925年后,他更多地卷入了政治活动之中,在布勒东的嘴中和笔下,“革命”成了最时髦的名词,号召人们反传统,反理性。为了“革命”他曾和法国共产党联合过,但他“革命”的真实思想基础是无政府主义,因此这种联合只能是貌合神离,不久他便离开了法共。由于意见不一致,超现实主义内部也分裂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主将如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纷纷脱离了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进人了衰落期,布勒东自己思想上的颓废成份也加重了。在他1932年发表的理论性作品《连通器》中,他描写了通过一种新的眼光领悟到的日常现实中存在的极其怪异的现象,其实是作家某种变态心理的外化。诗集《狂恋》中的诗大都表现有关未来的模糊不清的预感,形式上也比较喜欢怪异的阴暗的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他很少在创作上获得成就,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扩大他的流派的影响上。1941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在那儿他以超现实主义为题作了许多讲演,赢得了一些新的追随者。1942年在耶鲁大学举办了超现实主义展览。二战后,他返回法国。经过努力,他在自己周围又集中了一批超现实主义后起之秀,组成了被后来的文学史家称为“超现实主义外围”的新团体。1947年,布勒东筹办了巴黎超现实主义展览会,办了一些杂志并发表了一些作品,其中重要的作品有诗集《傅立叶颂诗》(1948年)、《诗集》等。

1966年,布勒东死在巴黎,随着他的去世,超现实主义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