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

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象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闻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脩然心清;由慧而遣辞,故粹然以丽。信禅林之葩萼,而戒河之珠玑耳。初鸿举学诗于荆郢间,私试窃咏,发于余习。盖榛楛之翠羽,弋者未之眄焉。今年至武陵,二千石始奇之,有起予之叹。 以方亲绛纱者十有余旬,繇是名稍闻而艺愈变。闰八月,余步出城东门谒仁祠,而鸿举在焉。与之言移时,因告以将去。且曰:贫道雅闻东诸侯之工为诗者,莫若武陵,今幸承其语言,如得法印,宝山之下,宜有所持,岂徒衣械之中众花而已。余闻是说,乃叩商而吟成一章,章八句。郡守以坐啸余咏,激情征而应之。师其行乎,足以资一时之学焉。

看遍长廊尽,寻僧一径幽。

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

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

这首诗是刘禹锡贬谪为郎州司马期间所作。终刘禹锡一生,与僧交往颇密,唱和亦不少。在郎州期间就有与还源、元皓、仲剬、鸿举、慧则、景玄等僧人的互往交游。此诗即是刘禹锡拜访鸿举法师后所作。

从诗前的引可知鸿举法师是个以诗闻于世的僧人。同是诗人,且刘禹锡又是一生事佛、佞佛,故而两人的交谊是颇深的。同时由于这层原因,刘禹锡对这位诗僧的为人、为诗也非常了解。在另一首 《送鸿举游江南》诗中,刘禹锡就有“禅客学禅兼学文,出云初试无云心” 的诗句来描写鸿举。引子的开端,刘禹锡即从佛理入手,揭开了僧人以诗闻于世的奥妙所在。出家人皈依佛门,劳劬修佛道。勤修息烦恼,因而心中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楞严经》有云: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内心虚空,世间一切事物景象才有所入; 心中纳入世间事物景象就必然要表述宣导,于是就要借助于文词; 文词要求得精妙和深蕴,也就必然要依于声律而为诗。刘禹锡在这里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由修禅而入诗的过程。接着刘禹锡又以禅理来分析了诗僧以诗闻于世的原因。因为内心定止专注于所对之境,不散不动,故而能使诗作远离尘世烦恼的垢染; 由于定心静修,通达知晓事理的作用,才能使诗句纯精而清畅。作为一个既深谙诗理又熟谙禅理的诗人,刘禹锡对诗僧的这些阐述和分析,实在是颇有见地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

“看遍长廊尽,寻僧一径幽。”刘禹锡是去寺院拜访鸿举法师,因此首联即叙述了入寺寻僧的情形。一个 “尽”字含蓄而又巧妙地点出了鸿举法师所居之幽深,而去往这幽深之所居的,只有一条静谧幽狭的小径。这两句诗人看似只是在叙述自己寻僧的过程,而实际上却写出鸿举法师清远无为的出家人的品性,深蕴禅意,而又毫无痕迹,浑然天成,颇足玩味。

“小池兼鹤净,古木带禅秋。”这两句诗笔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诗人以自己事禅的恬静心境,用小池、仙鹤、古木、秋禅这四种意象的组合,描绘了鸿举法师所居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种清高幽僻的境界。

“客玉茶烟起,禽归讲席收。”这两句在时间与空间上承接前两联。首联写入寺寻鸿举,颔联描绘了来到鸿举所居前见到的幽邃环境,这一联则描写了进入鸿举的居所与之倾谈的情形。对酒纵谈,历来为文人们所吟咏,“客玉茶烟起”一句不直接写人,却又非常明了地写出了鸿举作为一个僧人特有的清高品性。诗前引子中有“与之言移时”之句,这两人品茗倾谈,非常投机,甚至把时间都忘了,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禽归时分,可见意趣之相谐。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诗人此次既是来拜访鸿举,又是来给他送行,从诗题中读者即可知鸿举将离开武陵,返归江陵。友人相别,不免难舍,以后相望,唯有江水悠悠。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曾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确实如此,这“水悠悠”确是写出了两位友人间的“情悠悠”。《送鸿举江南》中“又欲浮杯信流去,烟波淼鱼鸟情”正好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首诗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幽淡,不愧为大家笔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