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戏剧·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小说、戏剧·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原文与赏析

冯梦龙



暮宿苍梧,朝游蓬岛,朗吟飞过洞庭边。岳阳楼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出入无踪,往来不定,半是疯狂半是颠。随身用提篮背剑,货卖云烟。人间,飘荡多年,曾占东华第一筵。推倒玉楼,种吾奇树;黄河放浅,栽我金莲。捽碎珊瑚,翻身北海,稽首虚皇高座前。无难事,要功成八百,行满三千。

这只词儿名曰《沁园春》,乃是一位陆地大罗神仙所作。那位神仙是谁?姓吕名岩,表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从黄梁梦得悟,跟随师父钟离先生,每月在终南山学道。或一日,洞宾曰:“弟子蒙我师度脱,超离生死,长生妙诀,俺道门中轮回还有尽处么?”师父曰:“如何无尽?自从混沌初分以来,一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世上混一,圣贤皆尽。一大数二十五万九千二百年,儒教已尽。阿修劫三十八万八千八百年,俺道门已尽。襄劫七十七万七千七百年,释教已尽。此是劫数。”洞宾又问:“我师,阎浮世上,高低阔远,南北东西,俱有尽处么?”师父曰:“如何无尽处?且说中原之地,东至日出,西至日没,南至南蛮,北至幽燕,两轮日月,一合乾坤,四百座军州,三千座县分,七百座巡检司,此是中原之地。”洞宾曰:“弟子欲游中原,从何而起?从何而止?”师曰:“九九之数属阳,先从山前九州,山后九州,两淮三九二十七军州,河北四九三十六军州,关西五九四十五军州,西川六九五十四军州,荆湖七九六十三军州,江南九九八十一军州,海外潮阳四州,共计四百座军州。”洞宾曰:“四百座军州,有多少人烟?”师曰:“世上三山、六水、一分人烟。”洞宾又问:“我师成道之日,到今该多寿数?”师父曰:“数着汉朝四百七十年,晋朝一百五十七年,唐朝二百八十八年,宋朝三百一十七年,算来计该一千年一百岁有零。”洞宾曰:“师父计年一千一百岁有零,度得几人?”师父曰:“只度得你一人。”洞宾曰:“缘何只度得弟子一人?只是俺道门中不肯慈悲,度脱众生。师父若教弟子三年严限,只在中原之地,度三千余人,兴俺道家。”师父听得说,呵呵大笑:“吾弟住口?世上众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广。不仁不义众生,如何做得神仙?吾教汝去三年,但寻的一个来,也是汝之功。”洞宾曰:“只就今日拜辞吾师,弟子云游去了。”师父曰:“且住,且住!你去未得。吾有法宝,未曾传与汝。道童,与吾取过降魔太阿神宝剑来。”道童取到。师父曰:“此剑是吾师父东华帝君传与吾。吾传与汝。”这洞宾双膝跪下:“领我师法旨。”师父曰:“此剑能飞取人头,言说住址姓名,念咒罢,此剑化为青龙,飞去斩首,口中衔头而来。有此灵显。有咒一道,飞去者如此如此。再有收回咒一道,如此如此。”言罢,洞宾纳头拜授。背了剑曰:“告吾师,弟子只今日拜辞下山去。”师曰:“且住,且住!你去未得。汝若要下山,依我三件事,方可去。”洞宾曰:“告我师,不知那三件事?”师曰:“第一件,到中原之地,休寻和尚闹,依得么?”洞宾曰:“依得。”师曰:“第二件,将吾宝剑去要将回来,休失落了,依得么?”洞宾曰:“依得。”师曰:“第三件,与你三年限满,休违了。如违了限,即当斩首灭形,依得么?”洞宾曰:“依得。”师父大喜道:“好去,好去!”洞宾曰:“蒙我师法与弟子,年代劫数,地理路途,宝剑法语,弟子都省悟了。今作诗一首,拜谢吾师。弟子下山度人去也!”诗曰:

二十四神清,千功行成。

云烟笼地轴,星月遍空明。

玉子何须种,金丹岂用耕?

个中玄妙诀,谁道不长生!

作诗已罢,师父呵呵大笑:“吾弟,汝去三年,度得人也回来,度不得人也回来,休违限次。宝剑休失落了。休惹和尚闹。速去速回!”洞宾拜辞师父下山。却不知度得人也度不得?正是:

情知语是钩和线,从头钩出是非来。



这洞宾一就下山,按落云头,来到阎浮世上,寻取有缘得道士。整整行了一年,绝无踪迹。有诗为证:



自隐玄都不记春,几回沧海变成尘。

我今学得长生法,未肯轻传与世人。



洞宾行了一年,没寻人处,如之奈何。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在山中曾听得师父说来,直上太虚顶上观看,但是紫气现处,五霸诸侯;黑气现处,山妖水怪;青气现处,得道神仙。去那无人烟处,喝声起,一道云头直到太虚顶上。东观西望,远远见一处青气冲天而起。洞宾道:“好!此处必有神仙。”云行一万,风行八千,料在千里路。云头一片,去心留不住。看看行到青气现处,不知何所。洞宾唤:“土地安在?”一阵风过处,土地现形,怎生模样?

衣裁五短,帽裹三山,手中梨杖老龙形,腰间束绦黑虎尾。

土地唱喏:“告上仙,呼唤小圣,不知有何法旨?”洞宾曰:“下界何处青气现者,谁家男子妇人?”土地道:“下界西京南府在城铜驼巷口有个妇人殷氏,约年三十有余,不曾出嫁。累世奉道,积有阴果。此女唐朝殷开山的子孙,世女身,因此青气现。”洞宾曰:“速退。”风过处,土地去了。却说洞宾坠下云端,化作腌脏道人,直入城来。到铜驼巷口,见牌一面,上写“殷家浇造细心耐点清油蜡烛。”铺中立着个女娘,鱼魫冠儿,道装打扮,眉间青气现。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正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洞宾叫声“稽首”。看那娘子,正与浇蜡烛待诏说话。回头道:“先生过一遭。”洞宾上前一看,见怒气太重,叫声“可惜”!从袖内拂下一纸来。上有四句诗曰:



出山罚愿度三千,寻遍闫浮未结缘。

特地来时真有意,可怜殷氏骨难仙。



诗后写道:“口口仙作。”这个女娘见那道人袖中一幅纸拂将下来。交人拾起看时,二口为吕,知是吕祖师化身。便教人急忙赶去,寻这个先生。先生化阵清风不见了。殷氏心中懊悔。正是:无缘对面不相缝!只因这四句诗,风魔了这女娘一十二年。后来坐化而亡。

只说洞宾不觉又早一年光景,无寻人处。且去太虚顶上观看,只见一匹马飞来。到面前下马离鞍,背上宣筒里取出请书来:“告上仙,东京开封府马行街居住,奉道信官王惟善,于今月十四日,请道一坛,就家庭开建奉真清醮三百六十分位斋。请往来道士二千员,恭为纯阳真人度诞之辰。特赍请状拜请。”洞宾听说:“吾忘其所以!来朝是吾生日。符官有劳心力远来!”符官曰: “小径直到终南山,见老师父说,上仙在中原之地,特寻到此,得见上仙。”洞宾于荆筐篮内,取一个仙果,与符使吃了。拜谢上马而去。洞宾一道云头直到东京人不到处,坠下云头,立住了脚。若还这般模样,被人识破。把头一摆,喝声变,变作一个腌脏疥癞先生入。行到马行街,只见扬幡挂榜做好事。上朝请圣邀真。洞宾却好到。人若有愿,无必从之。且看那斋主有缘度他?洞宾到坛上看,却是个中贵官太尉,好善,奉真修道。眉间微微有些青气。洞宾肚内思量:“此人时节未到。显些神通化他。初心不退,久后成其正果。”洞宾吃罢斋,支付钱五百文,白米五斗。洞宾言曰: “贫道善能水墨画,用水一碗,也不用笔,取绢一匹,画一幅山水相谢斋衬。”众人禀了太尉。取绢一幅与先生。先生磨那碗墨水,去绢上一泼。”坏了那幅绢。太尉见道:“这厮无礼!捉弄下官!与我拿来。”先生见太尉焦躁,转身便去。众人赶来,只见先生化阵清风而去。但见有幅白纸吊将下来。众人拿白纸来见太尉。太尉打开看时,有四句言语道:



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来不识。

要知贫道姓名,但看绢画端的。



太尉教取恰才坏了的绢,再展开来看。不看时万事全休,看了纳头便拜。见甚么来?正是:

神仙不肯分明说,误了阎浮世上人。



王太尉取污了绢来看时,宛然一幅全身吕洞宾。才信来的是先生是神仙,悔之不及!将这幅仙画送进入后宫,太后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王太尉奏过,将房屋宅子,纳还朝廷,伴当家人都散了,直到武当山出家。山中采药,遭遇纯阳真人,得度为仙。这是后话。且说洞宾吕先生三年将满限期,一人不曾度得,如之奈何?心中闷倦。只得再在太虚顶上观看青气现处。只见正南上有青气一股。急驾云头望着青气现处,约行两个时辰,见青气至近。喝声住,唤:“此间山神安在?”风过处,山神现形。金盔金甲锦袍,手执着开山斧,躬身唱喏:“告上仙,有何法旨?”洞宾道: “下方青气现处,是个甚么人家?”山神曰:“下界江西地面,黄州黄龙山下有个公公,姓傅,法名永善,广行阴,累世积善。因此有青气现。”洞宾曰: “速退。”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先生坠下云来,直到黄龙山下傅家庭前。正见傅太公家斋僧。直至草堂上,见傅太公。先生曰: “结缘增福,开发道心。”太公曰: “先生少怪!老汉家斋僧不斋道。”洞宾曰:“太公,那是俺道家说谎太多?”“斋官,儒释道三教,从来总一家。”太公曰:“偏不敬你道门!你那道家说谎太多。”洞宾曰: “太公曰: “秦皇汉武,尚且被你道家捉弄,何况我等!”先生曰:“从头至尾说,俺道家怎么是捉弄秦皇汉武?”太公曰:“岂不闻白氏讽谏曰:

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雪浪最深处,海岛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神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肯归,童男童女舟中老。徐福狂言多诳诞,上元太乙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傅太公言毕,先生曰: “我道家说谎,你那佛门中有甚奇德处?”太公曰:“休言灵山活佛,且说他黄龙寺黄龙长老慧南禅师,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说法如云,度人职雨。法座下听经闻法者,每日何止数千,尽皆欢喜。几曾见你道门中阐扬道法,普度群生,只是独吃自疴。因此不敬道门。”吕先生不听,万事全休;听得时,怒气填胸。问太公:“这和尚今日说法么?”太公道:“一年四季不歇,何在乎今日。”吕先生不别太公,提了宝剑,径上黄龙山来,与慧南长老斗圣。谁胜谁赢?正是: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直恁干忙!事皆前定,谁弱与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明月,箪纹展帘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却才说不了,吕先生径望黄龙山上来,寻那慧南长老。话中且说黄龙禅师擂动法鼓,鸣钟击磬,集众上堂说法。正欲开口启齿,只见一阵风,有一道青气撞将入来,直冲到法座下。长老见了,用目一观,暗暗地叫声苦:“魔障到了!”便把手中界尺,去桌上按住大声道:“老僧今日不说法,不讲经,有一转话问你大众。其中有答得的么?”言未了,去那人丛里走出那先生来道:“和尚,你快道来。”长老曰:



老僧今年胆大,黄龙山下扎寨。

袖中飏起金锤,打破三千世界。



先生呵呵大笑道:“和尚!前年不胆大,去年不胆大,明年亦不胆大,只今年胆大!你再道来。”和尚言:“老僧今年胆大。”先生道:“住!贫道从来胆大,专会偷营劫寨。夺了袖中金锤,留下三千世界。”众人听得,发一声喊,好似一风撼折千竿竹,百万军中半夜潮。众人道:“好个先生答得好!”长老拿界方按定,人人肃静。先生道:“和尚,这四句只当引子,不算输赢。我有一转语,和你赌赛输赢,不赌金珠富贵。”去背上拔出那口宝剑来,插在砖缝里双手拍着。“众人听贫道说:“和尚赢,斩了小道。小道赢,要斩黄龙。”先生说罢,吓得人人失色,个个吃惊。只见长老道:“你快道来!”先生言:



铁牛耕地种金钱,石刻儿童把线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

休道此玄玄未尽,此玄玄内更无玄。



先生说罢,便问和尚:“答得么?”黄龙道:“你再道来。”先生道:“铁牛耕地种金钱。”黄龙道:“住!”和尚言:



自有红炉种玉钱,比先毫发不曾穿。

一粒能化三千界,大海须还纳百川。

六月炉头喷猛火,三冬水底纳凉天。

谁知此禅□□□,□□□□□□□。



先生道:“和尚输了,□□□□□□千界。”黄龙□□□说:“近前来,老僧耳聋!”先生□□□□□赶上法座边,被黄龙一把摔住:“我问你:一粒化不得三千界,你一粒怎地藏世界?且论此一句。我且问你:半升铛内煮山川,半升外在那里?”先生无言可答。和尚道:“我的禅大合小,你的禅小合大。本欲斩你,佛门戒杀。饶你这一次!”手起一界尺,打得先生头上一个疙瘩。通红了脸。众人一齐贺将起来。先生没出豁,看着黄龙长老,大笑三声,三摇头,三拍手,拿了宝剑,入了鞘子,望外便走。众人道:“输了呀!”黄龙禅师按下界方:“大众!老僧今日大难到了。不知明日如何?有一转语曰:

五五二十五,会打贺山鼓。黄龙山下看相扑,却来这里吃一赌。大地甜瓜彻底甜,生擦瓜儿连蒂苦。

大众,你道甚么三鼓掌,三摇头,三声大笑,作甚么生?咦!



本是醍醐味,番成毒药仇。

今夜三更后,飞剑斩吾头。



禅师道罢,众人皆散。和尚下座入方丈,集众道:“老僧今日对你们说,夜至三更,先生飞剑来斩老僧。老僧有神通,躲得过;神通小些,没了头。你众僧各自小心。”众僧合掌下跪:“长老慈悲,救度则个!”黄龙长老点头。伸两个指头,言不数句,话不一席,救了一寺僧众。正是:



劝君莫结冤,冤深难解结。

一日结成冤,千日解不彻。

若将恩报冤,如汤去泼雪。

若将冤报冤,豺狼重见蝎。

我见结冤人,尽被冤磨折。



黄龙长老道:“众僧,牢关门户,休点灯烛。各人裹顶头巾,戴顶帽儿,躲此一夜,来日早见。”众僧出方丈,自言自语:“今日也说法,明日也说法,说出这祸来!一寺三百余僧,有分切西瓜一般,都被切了,切了!”胆大的寺里,胆小的连夜走了。且说长老唤门公来。门公到面前唱个喏。长老道:“近前来”。耳边低低道了言语。门公领了法旨自去。天色已晚,闹了黄龙寺中,半夜不安迹。话中却说吕先生坐在山岩里,自思:“限期已近,不曾度得一人。师父说道:休寻和尚斗!被他打了一界尺,就这般干休?和尚,不是你便是我!飞将剑去斩了黄龙,教人说俺有气度。若不斩他,回去见师父如何答应?”抬头观看,星移头转,正是三更时分。取出剑来,吩咐道:“吾奉本师法旨,带将你做护身之宝,休误了我。你去黄龙山黄龙寺,见长老慧南禅师,不问他行住坐卧间,速取将头来。”念念有词,喝声道:“疾!”豁刺刺一声响亮,化作一条青龙,径奔黄龙寺去。吕先生喝声“着”!去了多时,约莫四更天气,却似石沉沧海,线断风筝,不见回来。急念收咒语,念到有三千余遍,不见些儿消息。吕先生慌了手脚。“倘或失了宝剑,斩首灭形!”连忙起身,驾起云头,直到黄龙寺前坠下云头。见山门佛殿大门一齐开着,却是长老吩咐门公,教他都不要关门。吕先生见了道:“可惜早知这和尚不准备,直入到方丈,一剑挥为两段。”径到方丈里面,两枝大红烛点得明晃地,焚着一炉好香,香烟缭绕,禅床上端坐着黄龙长老。长老高声大叫:“多口子!你要剑,在这里!进来取去。”吕先生揭起帘子,走将入方丈去,道: “和尚,还我剑来。”长老用手一指,那口剑一半插在泥里。吕先生肚里思量: “我去拔剑,被他暗算,如之奈何?”道:“和尚,罢,罢,罢!你还了我剑,两解手。”长老道: “多口子,老僧不与你一般见识。本欲斩了你。看你师父面。”洞宾听得:“直恁利害!就拔剑在手,斩这厮!”大踏步向前,双手去拔剑,却便似万万斤生铁铸牢在地上,尽平生气力来拔,不动分毫。黄龙大笑。“多口子,自古道: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我要还了你剑,教你回去见师父去;你心中却要拔剑斩吾!吾不还你剑。有气力拔了去。”吕先生道:“他禁法禁住了,如何拔得去!”便念解法,越念越牢,永拔不起。吕先生道: “和尚,还了我剑罢休。”长老道: “我有四句颂,你若参得透,还了你剑。”先生道:“你道来。”和尚怀中取出一幅纸来。纸上画着一个圈,当中间有一点,下面有一首颂曰:

丹在剑尖头,剑在丹心里。



若人晓此因,必脱轮回死。吕先生见了,不解其意。黄龙曰:“多口子,省得么”?洞宾顿口无言。黄龙禅师道声:“俺护法神安在?”风过去,护法神现形。怎生打扮?

头顶金盔,绀红撒发朱缨,浑身金甲,妆成惯带,

手中拿着降魔宝杵,貌若颜童。

护法神向前问讯: “不知我师呼召,有何法旨?”黄龙曰: “护法神,与我将这多口子押入困魔岩,待他参透禅机,引来见吾。每日天厨与他一个馒头。”护法神曰: “领我师法旨。”护法神道: “先生快请行!”吕先生道: “那里去?”护法神曰: “走,走!如不走,交你认得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手中宝杵! 只重得一万四千斤!你若不走,直压你入泥里去!”吕先生自思量:“师父教我不要惹和尚!”只得跟着护法神入困魔岩参禅。不在话下。

却说黄龙寺僧众,五更都到方丈参见长老。长老道:“夜来惊恐你们。”众僧曰:“得蒙长老佛法浩大,无些动静。”长老道:“你们自好睡,却好闹了一夜。”众僧道:“没有甚执照?”长老用手一指,众人见了这口宝剑,却似:

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水。



众僧一齐礼拜,见方丈老神通广大,法力高强。山前山后,城里城外,男子女人,僧尼道俗,都来方丈处,看剑的人,不知其数。闹了黄龙山,鼎沸了黄州府。却说吕先生坐在困魔岩,耳畔听得闹嚷嚷的。便召山神。山神现形唱喏,问:“寺中为甚热闹?”山神曰: “告上仙:城里城外的人都来看这口宝剑,人人拔不起,因此热闹。”洞宾道:“速退。”山神去了。先生自思: “闹了黄州,师父知道,怎地分说? 自首免罪。”韦天不在,走出洞门,驾云而起。且说韦天到困魔岩,不见了吕先生,径来方丈报与黄龙禅师:“走了吕先生,不知吾师要赶他也不赶?”禅师道:“护法神,免劳生受。且回天宫。”化阵清风而去。却说吕先生一道云头,直到终南山洞门口立着。见道童向前稽首,道童施礼。吕先生道:“道童,师父在么!”道童言:“老师父山中采药,不在洞中。”吕先生径上终南山寻见师父,双膝跪下,俯伏在地。钟离师父呵呵大笑,自己知道了。“吾弟子引将徒弟来了?不知度得几个人?先将剑来还我。”吕先生告罪说:“不是处,乞望老师父将就解救弟子!”师父曰:“吾再三吩咐,休寻和尚闹,头上的疙瘩,尚然未消,有何面目见吾?你神短浅,法又未精,如何与人斗胜?徒弟们不曾度得一个,当这房门收户的事!俺且饶你初犯一次,速去取剑来。”吕先生:“拜告吾师,免弟子之罪。此剑被他禁住了,不能得回。”师父言:“吾修书一封,将去与吾师兄辟支佛看,自然还你。不可轻易,休损坏了封皮。”去别筐篮里,取出这封书来。吕先生见了,纳头便拜:“吾师过去未来,俱已知道。”得了书,直到黄龙寺坠下云来。伽蓝通报长老: “吕先生在方丈外听法旨。”黄龙道:“唤他进来。”伽蓝曰:“吾师,有封书在此。”到方2里,合掌顶礼。“来时奉本师法旨,有封书在此长老已知,道:“教取书来。”吕先生双手奉上。长老拆开,上面一个圆圈,圈外一点,上下有四句偈曰:

丹只是剑,剑只是丹。得剑知丹,得丹知剑。

黄龙曰:“观妆师父面皮,取了剑去。”忙走向前,轻轻将剑拔起。“拜谢吾师。吕岩请问: 吾师法语,‘圈子里一点’;本师法语,‘圈子上一点’,不知是何意故?”黄龙曰: “你肯拜我为师,得道与你。”吕先生言:“情愿皈依我师。”前三拜,后三拜,礼佛三拜,三三九拜,合掌跪膝谤听。黄龙曰:“妆在座前言,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合大圈子上一点。吾答一粒能化三千界,大合小圈子内一点。这是道!吾传与你。”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拜谢吾师,弟子回终南山去拜谢师父。”黄龙曰:“吾传道与妆。久后休言自会,或词留为表记。你去取那文房四宝将来。” 吕先生磨墨蘸笔,作诗一首。诗曰:



捽碎葫芦踏折琴,生来只念道门深。

今朝得悟黄龙术,方信从前枉用心。



作诗已毕,拜谢了黄龙禅师,径回终南山,见了本师,纳还了宝剑。从此定性,修真养道,数百年不下山去。功成行满,陆地神仙。正是:

朝骑白鹿升三界,暮跨青鸾上九霄。

后府人于凤翔府天庆观壁上,见诗一首,字如龙蛇之形,诗后大书“回道人”三字。详之,知为纯阳祖师也。诗曰:



得道年来八百秋,可曾飞剑取人头?

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泥金混世流。



八仙在中国,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老一辈的民众,他们的文史知识,不是来自二十四史,更不是来自《四库全书》,而是来自小说和戏曲。所以,传统的民众或许不知道朱熹、王阳明,不知道顾、黄、王,却大多知晓八仙、包公、济公,以及刘、关、张之类通俗文艺中常见的名字。所谓八仙,是传说中道教的八位神仙。八仙的故事早已见诸唐、宋文人的记载。唐代已经有《八仙图》与《八仙传》。明代的青花瓷瓶上可以看到八仙祝寿图,图的中心是西王母。元杂剧中取材八仙故事的也颇为不少。明人吴元泰的神魔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更是集八仙故事之大成,八仙的名单也从此而确定下来: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八仙之中,故事最多、在民间影响最大的要数吕洞宾了。吕洞宾本来不是神、而是人。他之成为神,是凡人捧起来的。吕洞宾本是唐末人,名喦,或岩,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有人说他屡试不第,有人说他咸通三年64岁的时候进士及第。他后来游长安,拜钟离权为师,钟向他传授了“上真秘诀”和“灵宝毕法”。他又学会了火龙真人的“天遁剑法。”据说他的剑术很厉害。我们看图画上的吕洞宾,常常背着一把剑,就是一个证明。吕洞宾誓愿度尽天下众生,方始升天,这是他和其他七仙不同的地方。因为他志在度尽众生,所以他的故事中常常要涉及民众的喜怒哀乐,从而富有人情味。

吕洞宾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元代封他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全真道奉其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在道教中,吕洞宾的香火是很盛的。南宋时,已有吕洞宾的专祠,并塑像供奉。与此同时,这位“纯阳帝君”又颇有一点“酒色财气”的毛病,神力之外,又添了一些平民的亲切。《醒世恒言》卷21《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所描写的,就是一个亦神亦人的吕洞宾。

按其内容,这篇小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吕洞宾向师父钟离请求下山度人。第二部分写吕洞宾度人未成。第三部分写吕洞宾与黄龙禅师呕气斗法失败的经过。这是小说重心之所在,斗法一节更是小说的高潮。

小说一开始,先介绍了吕洞宾的来历。卷头词《沁园春》中渲染了吕洞宾放荡不羁的性格。原来这位学道多年、得了“长生秘诀”、已经“超离生死”的神仙,竟是一种“半是疯狂半是颠”的性儿。师父钟离教训他“世上众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广。不仁不义众生,如何做得神仙?”可吕洞宾听了却颇不以为然。他居然志下海口,要下山三年,“度三千余人,兴俺道家。”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吕洞宾救世的热忱与钟离冷漠的世故。吕洞宾的热忱中夹杂着幼稚,钟离的世故中渗透着老练。吕洞宾临走之前,钟离告诫他三件事(“休寻和尚闹”、“将吾宝剑去要将回来,休失落了”、“三年限满”)。前两件均不幸而言中,这自然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埋下的伏笔。

吕洞宾毕竟是神仙,你看他“云行一万,风行八千”,呼唤着土地,俯视着下界的芸芸众生。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吕洞宾终于在凡夫俗子中找到了三个有希望度脱的人。可稍一接触,或加以小小考验,希望即化为失望。一个是面上“怒气太重”。一个是器量太小。坏了他一幅绢,他就大发雷霆,要把人家抓起来。一个是全无信仰,说是“道家说谎太多。”总之是无人可度。至此,钟离的话得到应验。

作者借傅永善这一角色,巧妙地从寻找度脱对象转向吕洞宾和黄龙禅师的呕气斗法。这不是一般的呕气斗法,而是具有宗教斗争的性质,吕洞宾是道教中神仙,黄龙禅师是佛教中大师。小说情节的设计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倾向。吕洞宾是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具有讽刺意义味的是,吕洞宾嫌殷氏“怒气太重”,认为她不够培养的资格,而他自己一听傅永善褒佛贬道,即 “怒气填胸”,提了宝剑,直奔黄龙山,雄赳赳地打上门去。在作者看来,这是吕洞宾功力不到,修真养性尚未到家的表现。而在读者看来,吕洞宾的一点可爱也正在这里。

吕洞宾是咄咄逼人,采取进攻的态势,而黄龙禅师却是先礼后兵,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吕洞宾进寺时,“只见一阵风,有一道青气撞将入来,直冲到法座下。”吕洞宾与黄龙禅师斗机,没占到半分便宜,便依仗师父的降魔太阿神光宝剑,要与黄龙一决雌雄。中国的传统文学,好写后发制人的英雄。咄咄逼人的进攻者常常是失败者。洪教头步步进逼,被林冲打翻在地;曹操号称百万大军,下了最后通牒,企图不战而胜。结果赤壁一战,孙权与刘备的联军杀得曹军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周渝屡次设谋要算计诸葛亮,每次都反为诸葛亮所算。这一篇小说也是如此。吕洞宾气势汹汹,黄龙禅师不动声色、沉着应付。结果是吕洞宾丢人现眼,不但未能斩得黄龙,反而把师父的神光宝剑也搭上了。吕洞宾 “大踏步向前,双手去拔剑,却便似万万斤生铁铸牢在地上,尽平生气力来拔,不动分毫。”至此,读者大概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小说的真正主角究竟是谁?不管作者的意图如何,这种描写的客观效果是把黄龙禅师推到了主角的位置,而吕洞宾成了黄龙禅师的陪衬。吕洞宾的轻率无礼映衬出黄龙禅师的涵养,而斗法的结局更将黄龙禅师的法力渲染得漓淳尽致。这种情节设计和人物对比也反映出作者扬释抑道的颂向。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不顾吕洞宾的神仙身份,而要充分地表现其争强好胜、使性尚气的性格。

尽管作者有意贬低道教、抬高佛教,可吕洞宾毕竟是一位有声望的道教神仙,所以,故事的结局只能采用妥协的结局。黄龙禅师看钟离的面子,把神光宝剑还给了吕洞宾。这种结局自然包含了三教调和的思想。吕洞宾说: “儒释道三教,从来总一家。”钟离说:“一大数二十五万九千二百年,儒教已尽。阿修劫三十八万八千八百年,俺道门已尽。襄劫七十七万七千七百年,释教已尽。此是劫教。”“劫” 已经是佛教的概念,现在身为道教中人物的钟离也来讲劫数,这是把佛教的东西借用到道教中来。钟离把佛教的劫数安排得最长,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这正像黄龙禅师战胜吕洞宾不是偶然的一样。钟离指责下界众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广”,这又是一位道教徒在用儒教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褒贬人事。明清以来,儒、道、释三教互相渗透,彼此妥协调和的倾向超过了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儒教吸收道、释的禁欲主义,道、释认同儒教的忠孝仁义,道教、释教也日趋世俗化,信仰色彩淡薄,这就是《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这类宗教小说的思想背景。

这篇小说充分利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吕洞宾与钟离形成一种对比,吕洞宾与黄龙禅师又形成一种对比。前一种对比是师徒的对比,后一种对比则是道教徒与佛教徒的对比。

本篇故事出自 《指月录》。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小说《吕仙飞剑记》,二卷十三回,多采宋、元人记载,杂以俗说。第五回 《纯阳飞剑斩黄龙》又附以宋人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戏曲 《万仙灵》、《度黄龙》也演吕洞宾与黄龙禅师的故事。有趣的是,杂剧 《度黄龙》是站在道教立场上写的,所以剧中写吕洞宾和黄龙禅师“讲论大道,至数日之久。黄龙大为拜服,遂拜洞宾为师。洞宾授以性命双修之理,腾空而去。黄龙依言,在山中修炼,遂尔成仙”(《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一百二十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