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诗词·风雪蓝关图》原文与赏析
中内惇
蓝田山下逢风雪,雪虐风号马骨折。
此时恋关又忆家,愁心贮火肺肝热。
潮州南去八千里,飓风鳄浪冒万死。
举世无人怜忠臣,惟有侄孙送叔子。
岭云关雪本妙联,湘乎安能出此言。
吁嗟乎! 《青琐高议》妄诞耳,
岂有朝论佛骨夕信仙。
本文为中内惇所作。中内惇生活在日本德川幕府执政的江户时代末期,明治维新初期,江户时代是儒学兴盛的时代,汉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十七世纪 (1603—1701) 为第一阶段,汉诗为儒者末技,五山诗风尚存; 十八世纪 (1701—1788) 为第二阶段,汉诗诗风由宋转唐,而后又转宋,拓宽了发展的道路;十九世纪(1789—1867)是第三阶段,这是汉诗发展的辉煌时期,诗人辈出,各擅胜场,各抒情志,争奇斗妍。这一时期,西方文化日益潜移默化地植入日本人的生活,从科学技术到思想意识。1868年明治新政权成立后,更明确地宣称“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实行前所未有之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儒学、佛教均被启蒙思想家们指斥为“凿空摹虚,刻念架想之妄”的“虚学”。《风雪蓝关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作者从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途中的诗句入手,描摹想象路途维艰、风雪蓝关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无尽怜敬同情之心。最后指出《青琐高义》中言,实为妄诞。表达了作者对韩愈反对佛老、斥责迷信的同情与肯定。
据《旧唐书》载,唐宪宗元和十四年,迎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入禁中供养三日。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此事,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途中路过陕西蓝田关,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天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诗坚定地认为自己谏迎佛骨是为圣明除弊兴利的好事。在无辜被放逐的悲愤中,蕴含着正言直谏的勇气;于衰朽残年的哀伤中,交织着至死不悔的耿介。
会心处不在远,中内惇的这首诗堪为昌黎诗的注脚。前六句将韩诗中“夕贬潮阳路八千”与“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化为一幕形象栩栩、意境雄浑的画面。“雪虐风号”、“飓风鲸浪”,虽使“马骨折”,也愿“冒万死”。追根寻源,皆因“愁心贮火肺肝热”。以下两句,写忠臣此行孤独凄凉,只有侄孙韩湘一人相伴。咏哦之间,有豪放刚勇之气,亦不乏悱恻萦回之情。以下,转入议论,一声“吁嗟呼”抒尽无限感慨,指出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样的妙联,断乎不会出于韩湘之手,而《青琐高义》中所记“韩湘少有仙道,能使花开顷刻,曾在韩愈宴会时聚土开花,花朵呈现小金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而后韩愈贬潮州,经蓝关,见韩湘冒雪而来,谓韩愈,‘公忆向日花上之句乎?乃今日之验也。’”的这段故事,纯是无稽荒诞之说,因为,像韩愈这样耿耿正直的儒者,冒死进谏的忠良,是绝对不会相信那些神怪迷信邪说的。这中间自然也表明了中内惇自己尊崇儒家正统而反对佛老迷信的立场。
全诗形象鲜明,如展画卷于目前;气韵流动,惊人心魄在瞬间。达到了“想千载如目击,览万里若躬游”之极致。若非心有灵犀,哪得如此传神之笔?无怪程千帆先生叹曰:“自是正论,亦能传昌黎之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