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怕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天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宜(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进士出身。擅长诗文,后被推崇为江西诗派领袖。又擅长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四大书法家。

黄庭坚生活的时代,北宋已陷于严重的政治危机,统治阶级腐化昏庸,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而对外又遭受辽朝及西夏侵袭,每年输送大量财物,这些负担都加在人民身上,因此,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不断地引起农民起义。

黄庭坚一生坎坷,历任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等职,后贬涪州(今四川涪陵)、戎州(今四川宜宾)。“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宋徽宗时,黄庭坚又得起用,不久再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死于贬所。

他和古代的许多文人一样,尊奉儒学,但在遭遇挫折或情绪消沉时,则往往进入道家境界,期望避开扰攘的尘世。他本来爱好大自然的风光和恬淡幽静的生活,“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自以山谷为号,可见他早已与山水结下不解缘。这首《水调歌头》词有实写的部分,反映出作者对事物细致深刻的观察能力,文笔生动,已逐渐摆脱江西诗派的枯涩状态;有虚写的部分,文思驰骋,联想飘忽,处处为烘托出这一片仙境落笔。

上阕。“瑶草”二句说:一场春雨过后,像碧玉一般晶莹鲜美的芳草,已经暗暗地传来春到武陵溪边的消息。武陵溪故事见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说:武陵郡的一个渔人,有一天沿着溪水乘船漂流,穿过桃花林,进入桃花源。那里的男女老幼都自得其乐。他们看到渔人,都来问候,并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世绝境,不复出焉。”渔人住了几天,便告辞归家。但以后再也找不到这个地方了。此刻,黄庭坚所殷切向往的正是这个“小国寡民”地方,此次游,似乎已接近桃花源了。“溪上桃花无数”,描写桃花簇拥,铺天盖地,而花中黄鹂声声,使人有“鸟鸣山更幽”之感,同时又使人不觉寂寞。“我欲”三句,表示要穿行桃花林,寻觅小径,直入白云深处。“白云深处”大概采自唐杜牧《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黄庭坚所说的“白云深处”当指桃花源而言,它的上空悬挂着彩虹。白云、彩虹相映成趣,美丽而有神秘感。词中认为彩虹是浩然正气的迹象,暗示作者也有不能与世浮沉的浩然正气,只是无法表达出来。

下阙。“坐玉石”三句申述,既不能进入桃源,就在此胜境徜徉流连,以石为凳为枕,弹奏起金徽古琴。徽是古琴上表示音高的标志。“谪仙”三句说,弹琴应饮酒,但不知谪仙何所往?唐诗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幸而有“天人”作伴对酌。《庄子·天下》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又说: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所谓 “天人” 当是不离于自然之道,能取法乎天地的人。作者意在寻觅灵芝仙草,并不希望巧遇朱唇丹脸的仙女。古人以灵芝为瑞草。《晋书 ·乐志下》 记载: “神石吐瑞,灵芝自敷。”神石喷出瑞气,灵芝自然繁生。有的学者指出,“朱唇丹脸”是指天台仙女的故事: 东汉时,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迷路不得返,偶尔遇到两个美女,她们邀刘阮至其家,一同生活了半年。刘阮返乡,子孙已历七世。这个故事本来不为黄庭坚所取,但词中似在无意中涉及,便增加了作品的游仙色彩。长啸,是古代的一种口技,蹙口作声。《晋书 ·阮籍传》:

“籍尝于苏门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这里所说的“栖神导气之术”,大概都是道家的养生术。《晋书 ·葛洪传》: “游德栖真,超然事外。”栖真即栖神,保存元气。人已醉,手舞足蹈下山去,那依依不舍的明月紧跟着人们到了家门。

黄庭坚的思想情趣,有时向道家倾斜,也往往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道教一些说教引入作品,但他并不信道教。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的 《水调歌头》词 (明月几时有),可能对他有很深的影响,可以作比较研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