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诗话、对联·四川峨眉山报国寺联》原文与赏析
吴 擎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道场。因崛起平畴、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得名峨眉。其名始见于西周。晋代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云: “杜宇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廓。”北魏郦道元注汉代桑钦《水注》云: “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蛾眉,故称峨眉焉。” 稽考佛教传入峨眉山,历时久远。据 《峨眉山志》载东汉蒲公僧舍宅为寺,其寺现名初殿。与洛阳白马寺的创建年代略同。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为游山的出入门户。据 《峨眉伽蓝记略》载,此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寺内祀普贤、广成子、楚狂陆通牌位,取三教会宗之义,因名会宗堂。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改今名。寺内名联众多,颇有禅味理趣者,如 “半轮山月,大悲慈云”、“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等等,这里撷取的是清代浙江文人吴擎所写的一幅七言联:
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上联“翠竹黄花皆佛性”,暗用佛典写物附意。“翠竹黄花”是晋代名僧僧肇的名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僧肇是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的弟子,鸠译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提婆 《百论》(合称三论宗),宣扬 “诸性法空”,亦称法性宗。师徒相传,学者踵起,僧肇独有会心,常常讲习,被鸠摩罗什称许为 “ 秦人解空第一者”(《高僧传》)。由于他才思幽玄,辩才无碍,多有著述 (收入 《肇论》中),对后世三论宗与禅宗多有浸润,因此被誉为 “中国玄宗大师”。“法身”,佛家有三身说: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在此联中,把翠竹、黄花归于佛性。“佛性”,指佛者觉悟,一切众生均有觉悟之性。因此。《涅槃经》上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此句联语意在阐明万物皆有灵性,皆可成佛的旨趣。
下联“白云流水是禅心”,运思清拔,道随悟深。陶渊明有:“云无心而出岫”的名句,又白云象征无心,白者无色之色,即忘却一切。因而被禅者称为 “任运无作”。后世诗人多有以云、水借喻者,如寒山的 “白云高岫闲”、“白云自去来”,杜甫的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更为著名。心不随物转,超然物外,心念寂静可知。“禅心”,指寂定之心。李欣 《题璿公山池》: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刘长卿《宿此山禅寺兰若》:“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
全联意在现身说法: 佛法无所不在。一山一水、一花一石无不可触景会心,出空了悟。此联前四后三对仗工稳,前四字以 “翠竹黄花”对 “白云流水”,色泽明丽,悦人心目。上下分设两喻,总于一身。后三字以“皆”、“是”扣合 “佛性”、“禅心”,抉发隐义,启人心智,前后屡见称引,指归则一。正所谓 “总切语言不多,摄大千世界于一尘”。王士祯 《香祖笔记》中说: “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移之衡评此联亦无不可。读者在禅海宝筏之上静观戋语,悟得见境即是见心,一切事物都是佛法的禅理,真称得上 “超出象外,得其寰中” 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