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送僧归金山寺》原文与赏析
马 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此诗是马戴送僧人(姓名不详)回金山寺途中所作。金山寺位于古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10里长江中金山上。唐代在此山开山得金,是以此地又称金陵。
第一联,写景的同时点出作诗的地点和季节。诗既为“送僧归金山寺”有感而发,那么写景抒情,都不能距离金山寺过远,否则就会“诗不对题”。金山虽称不上险峻陡峭,然而它立于奔腾的长江之滨,起伏绵延,远远望去,也颇为壮观,鸣噪的蝉声预示着深秋的来临,很有些肃杀的气氛。
第二联,从泛泛的写景转向写此行的目的地,并扣紧诗题。“迥”,《唐诗百名家全集》作“回”。“迥”当为“回”之笔误。回寺具体指的是金山寺,形象地描绘了它的建筑之精妙。一座造型精妙大方的寺院坐落在伸向江中的丘陵上,它正是 “归僧” 的目的地。上句提到 “回寺”,那么下句中出现 “归僧”则与之极为对称工整,很自然、贴切。同样,与 “横洲岛”相对,有 “渡水云”,一动一静,交相辉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描绘的景象既开阔,又专注。
第三联,依然是描绘归途中的见闻。放眼望去,夕阳西下,正傍着长江岸边缓缓落下。天色将晚,金山寺也不再遥远不可及,已经可以隔潮听到清脆的磬声。前一句点出时光已是日暮时分,夜色就要降临,这一时刻,旅途中的人最渴望有个安身之处,猛然间听到寺中清脆的磬声隔潮传过来,自然有一份轻松和亲切的感受,这种感受诗人较 “归僧”尤为深切。“清磬”也给此诗平添了声音上的美感和动感,打破了无声景物场面的静寂。磬声一般只为寺庙所有,写磬声正紧扣题意。试想,如换成锣声、鼓声,热闹则热闹矣,然而诗的整体形象和意境、韵味,将会被破坏无余。所以,选中何种景象、声音入诗,需经过诗人缜密的斟酌,力求使其自然、妥贴,才能优美而又富有诗意。
最末一联,顺接上联,是诗人的想象。前联已提到 “夕阳依岸尽”那么诗人自然地想象到在月亮升起时,众僧们又会焚香拜佛,开始一天中修炼的功课。这是诗人幻想所看到的场景,明显带有一种外人对释家的理想化,仿佛隔着一层轻纱,所看到的事物神秘难测,朦朦胧胧,月色中求佛祷祝时袅袅升起的香烟,似乎倾述了僧众们虔诚拜佛的心思。送僧归寺,以遥想寺院生活做结。
此诗写得有声有色,场景递进讲究层次清晰合理,有实景,有幻象,有机地统一在同一首诗之中。写景既恢宏又细腻。诗的风格恬淡开朗,浑朴自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