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四祖寺》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四祖寺》原文与赏析

赵 嘏

千株松下双峰寺,一盏灯前万里身。

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

赵嘏一生写了许多与僧道往还的诗歌,《四祖寺》 是具有疑佛倾向的一首。

“千株松下双峰寺,一盏灯前万里身。”双峰寺,在湖北黄梅县西北双峰山。关于“双峰”这一名称的由来,始于禅宗的四祖道信,唐代独孤及《隋故镜禅师塔铭》说:“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续高僧传》卷二六《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云: “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因道信为北宗禅学四祖,故又名四祖寺。诗人夜驻(段校本《渭南诗集》据《文苑英华》诗题前有“宿”字)松荫环盖的双峰寺,面对一盏青冷的佛灯思绪万千。“万里身”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士子云游,旅途劳顿;二是指科名不顺,致宦艰难。此诗未见编年,写于何时待考。但赵嘏入仕渭南尉后卒于任上,最终不过末秩下僚;此诗肯定写于奔走营求的过程中。封建知识分子见绌于有司,长时间不得发舒的郁悒之怀很容易被“万里孤身”这样的感觉所逗引。《唐才子传》说他“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却未捞到一官半职,“万里身”只好聊与“一盏灯”匹配!

“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心猿,即心猿意马之意,不调伏,没有克制压抑住。祖师,指道信(580—651)。蕲州(今湖北蕲春)司马氏子。幼年入道,受法于僧璨禅师,武德中住锡破头山,后迁居黄梅东山,与其徒弘忍同住,世称其道为“东山法门”,或云“双峰门学”。杜甫《秋日夔府咏怀》有句:“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据《全唐文》卷二六三李邕《嵩岳寺碑》:“达磨菩萨传法于可,可付于璨,璨授于信,信资于忍,忍遗于秀,秀钟于今和尚寂”,可见道信在师承关系上处于四祖的地位。诗人不能涤去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心,喜怒哀乐之情,但并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因为像道信这样赫赫有名的佛学大师原来是世俗之人。

出世和入世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唐代知识分子往往儒、道、释并用,而以儒为根基。用儒心来衡量佛心,便会发现佛的缺陷——一个世俗的肉身怎么能摆脱心猿萌动?于是便把神化了的佛还原成普通的人。《唐才子传》载:“先嘏家浙西,有美姬溺爱,及计偕,留侍母。会中元游鹤林寺,浙帅窥见悦之,夺归。明年嘏及第,自伤赋诗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帅闻之,殊惨惨,遣介送姬入长安。时嘏方出关,途次横水驿,于马上相遇,姬因抱嘏痛哭,信宿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嘏思慕不已,临终目有所见,时方四十余。……”诗人如此重感情,恐怕也是“心猿不调伏”的表现。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对仗工稳,巧妙地利用了数词的组合关系,以“千”缩到“双”,以“一”扩到“万”;“千”和“一”对,“双”和“万”对,这样,本句和对句构成连环相扣、奔走流转的形式美。“一盏灯前万里身”化景物为情思,多少人生喟叹蕴含在精练的诗句中!后两句,转的轻松,合的幽默,圆熟而不失于油滑。全诗写眼前景、道口头话,平平叙来,似不着力,而情韵自有一番天地。颇合钟嵘所说“自然音旨”的审美标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