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登狼山支云塔》原文与赏析
王国维
数峰明媚互招寻,孤塔崚赠试一临。
槛底江流仍日夜,岩间海草未销沉。
蓬莱自合今时浅,哀乐偏于我辈深。
局促百年何足道,沧桑回首亦骎骎。
选自《观堂集林·杂林》。
江苏省南通城南郊江边有群山母亲丢失的五个孩子,它们自东往西叫军山、剑山、狼山、黄泥山、马鞍山。这五座小山矗立于千里江海平原上,倒也显得拔地而起,气势不凡,仪态万千。由于狼山居中,山顶又有传说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广教寺及支云塔,香火繁盛,成为五山风景区之首。文人墨客,至此登临,望江天一色,皆咏诗抒怀。王国维自不能例外。
王国维于1903年27岁时,由罗振玉荐举到张謇办的通州师范学校任教席,订期一学年,授心理学、伦理学。他的生活是宁静的,住一间小楼房,白天可望见远方五山峰峦迭翠,烟雾缭绕,夜里则可仰望一天星斗,皓月当空。但是,他的心情却不平静,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列强虎视鹰瞵,人民多苦多难,在日本国看到了高度的物质文明,想使积弱的祖国振兴而又力不从心,人生若干问题也无从解答,所以苦闷。他又不甘心这苦闷,于是拼命攻读康德、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出路。据南通市的老人说,他常常秉烛夜读,通宵达旦,直至晨曦侵入纱窗,钟声敲碎黎明。1905年的《静庵文集·自序》亦云:“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可见其用力之勤。
王国维偕二三友人登狼山支云塔最高层,极目远眺,纵情吟诗,正是心情的表露。
首联“数峰明媚互招寻,孤塔崚嶒试一临”,虽则只是五座小山,但毕竟在明媚的春光中,相互还有个照应。只有这雄踞山巅的支云塔,显得峭拔而孤单。唯其如此,才显得独立特行。登上去吧,到顶层就能领略这无限风光。撇开社会政治的追求不论,那么,回顾王国维一生治历史、治词曲、治戏剧、治红楼、治甲骨、治汉简、治金文、治唐写本、治魏石经……的道路,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无不充满这种“试一临”的精神。颔联,“槛底江流仍日夜,岩间海草未销沉”,这是一个飞动的活的世界,大江日夜流,海草年年绿,大自然的一切生生不已,世上的物事在运动中变化,真该及时努力啊!颈联,“蓬莱自合今时浅,哀乐偏于我辈深”,古人在神话传说中,把蓬莱神山说成是仙境,说那里是如何美好,怎样幸福;今人多因其荒诞不稽,虚无缥缈,不太相信了。自合,自当,理当之义。而人类之痛苦,国家之存亡,民族之盛衰,偏偏落在了我辈肩上,可谓忧患独深了。诗人27岁,以天下为己任。他睥睨千古,认定神话传说业已过时,解除一切苦难之任务,只能由新一代来完成。这种思想是积极的。后来,他多次说过,要像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一样,担起人类之重荷。尾联,“局促百年何足道,沧桑回首亦骎骎”,这是说应抓紧时间,及时努力。百年时间显得局促紧迫,即使沧海变桑田,经历亿万年,也只像白驹过隙一样,匆匆而过,愤慨中蕴蓄着力量。
这首诗的基调是高昂的。诗人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整日价板着面孔,冷冷清清,生来一副痛苦的样子。年轻时,他有热血,也曾想有所为,于是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精神可嘉。悲剧是,在彼时无法接受西方无产阶级哲学的影响,只得苦读康德、叔本华、尼采的著作,尽管其中的哲学跟我国传统思想毫无共同之点,是一大进步,但毕竟是一条偏斜的路。他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与悲观主义人生观,直至生命的终点,令人遗憾。这是时代的限制,不可苛求。
诗人以真诚的态度,敏锐的目光,深刻的哲理,高妙的笔墨,抒发内心的深情,无浮辞,无套语,显得全诗自然雅致,情真景实,意境深婉,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与美的享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