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原文与赏析

范成大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作者时居家乡苏州,这一年62岁。藏,同葬。作者为自己死后寻找合适的坟地,由此发抒一些感想。

第一、二句写寻找坟地。家山,家乡。楸,树干端直,高达数丈。作者写道,家乡到处都有楸树林,他行走在楸林中,寻找坟地。人们喜欢在松楸掩映之中,经营坟墓,作者也不例外。紧次本诗,是《得寿藏于先陇之旁……》,中有“密迩松楸地一隅”之句。

作者把自己比喻成晋代的刘伶。刘伶常常携带着樽酒,派遣人背负着起土的工具——锸,跟随着他,说是“我醉死了便埋掉拉倒”。放浪形骸,蔑弃礼法。其实,作者同刘伶相比,只不过是寻找坟地时在形式上拿着酒,也有人背着锸,作者并没有作大醉一场随时随地死去的思想准备,他没有刘伶那样旷达。细细体会,作者似乎知道自己和刘有区别,有一点自我嘲笑的意味。

第三、四句,运用释、道典故,清醒地、客观地、形象地说明人必有死的道理。这就和寻找坟地有明显的矛盾。作者在这里把自己从寻找坟地摆脱开。

“纵有”一联写南北朝智永和尚的事。到智永家里找书的人很多,木头门槛踏损得很厉害,智永于是用铁叶把门槛裹起来,叫作铁门槛。这里活用了这一典故,赋以新的意义: 人的一生,即使像铁门槛一样,经得起千年的践踏,活上一千年,但一千年以后又怎样呢?

“土馒头”意为就会死去。坟头,就是土馒头。初唐王梵志即有《城外土馒头》诗。联系上段所述,就是说,人活了一千年,最终的归宿还是死。

《红楼梦》 第六十三回通过贾府丫环岫烟的口,说爱洁几乎成了癖的妙玉很赞赏这第三、第四两句,说除了这两句外,“汉、晋、五代、宋皆无好诗”。大约因为这二句道出了一个普遍真理,影响很大。

第五、六两句,又从宇宙和世界的高度的广度,继续说明死的不可避免。

佛经上说,风轮(风界)、水轮(水界)、金轮(地界)三轮,构成宇宙和现实世界。这里说的宇宙和世界,也就是天、地。据 《高僧传》和《太平御览》,天、地终结这一远大的时节到来的时候,火洞烧,其余灰呈黑色。劫,佛教名词,意译为远大时节。

佛经上还说,“四大”是地、水、风、火。“形骸”原意指人的形体,这里是指地、水、风、火本身。《楚辞·哀郢》有 “狐死必首丘”之句。首,头向着;丘,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死时,头犹向着巢穴。这里的“首丘”,只是取其死亡之义。

这两句的意思是: 天地虽然那么广、那么大,还是有终尽的时候; 人,当然不能例外。

关于生和死的大道理,写到这里,已经很透彻了。然而作者意犹未尽,第七句明白表示对于葬事的看法。”“蝼蚁乌鸢”出自《列子》,说的是人死了以后,把尸体投到山林里,让乌鸦和老鹰吃掉与埋在黄土里,被蝼蚁吃掉,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分不出谁厚、谁薄。作者似乎同意《列子》的看法,即:死了连埋都大可不必,更不用说寻找墓地了。

这比起前面自比刘伶,是更为突出的矛盾。作者在这里,是在嘲弄自己、欺骗自己,他无法也无力解释这个矛盾。他只好迎着凉爽的秋风,自己为自己拊掌,在这个菊花盛开的重阳佳节,效法陶渊明,喝起酒来,排遣自己。他甚至根本不愿意去解释上述矛盾,这是第八句给我们的感受。作者虽然信佛理,也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在立身行事上,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儒家思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