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鹦鹉救火》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经籍、寓言故事·鹦鹉救火》原文与赏析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 “虽尔,不可久也,当归尔。”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逢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润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言: “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 “我由不知而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要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佛经寓言故事 《鹦鹉救火》选自 《旧杂譬喻经》,吴康僧会译。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却十分美丽动人。全文不过二百余字,生动简练地描述了鹦鹉为拯救陷入熊熊山火中的千万生灵,她毅然投入水中,用自己的羽毛携带水珠,飞向火海,将水洒向大火。虽然她明知这可怜的几滴水丝毫不能使火势减弱,但那颗搏动着的善良的心却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携水扑向火海。尽管这几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无法拯救陷于火海中的生灵,她却为普渡众生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与智慧。鹦鹉的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天神,普降大雨,扑灭了山火,使千万生灵得救。

在佛教经典中,除《旧杂譬喻经》外,尚有 《阿育王譬喻经》和《杂宝藏经》载有这个寓言。在《阿育王譬喻经》中,文字更加简约精练,载文只有百余字,突出的是鹦鹉一次又一次携水灭火的不屈不挠的行为,略去了鹦鹉与天神的对答,转用评论式的叙述笔法。

然而在元魏吉迦夜所译的《杂宝藏经·佛以智水灭三火缘品》中,这个寓言故事被充实丰满了,增加了一些关键的情节与人物化了的对话,使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家思想得以弘扬,经中云:

过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诸鸟兽,依彼林住。有一鹦鹉,名“欢喜首”。彼时,林中风吹两竹,共相揩磨,其间火出,烧彼竹林,鸟兽恐怖,无归依处。尔时,鹦鹉深生悲心,怜彼鸟兽,捉翅到水,以洒火上。悲心精勤故,感帝释宫,令大震动。释提桓因以天眼观:“有何因缘,我宫殿动?”乃见世间有一鹦鹉,心怀大悲,欲救济火;尽其身力,不能灭火。释提桓因即向鹦鹉所,而语之言:“此林广大,数千万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过数滴,何以能灭如此大火?”鹦鹉答言:“我心弘旷,精勤不懈,必当灭火。若尽此身,不能灭者,更受来身,誓必灭之。”释提桓感其志意,为降大雨,火即得灭。

《杂宝藏经·佛以智水灭三火缘品》中的这段寓言中意在弘扬佛法,宣扬佛法无边。文中给鹦鹉取了“欢喜首”的名子,欢喜者,是佛家尊者名,为释迦弟子。也就是说,像鹦鹉救火这种大善大德的好事,只有深受佛祖释迦牟尼教诲的人才能做到。其它二经中都将受鹦鹉感动而降天雨的记为天神,而《杂宝藏经》则归美于释提桓。“释提桓”即“释迦提桓因陀罗”,为住在须弥山顶(三十三天)之能天主。在寓言的最后,鹦鹉与释提桓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表达了鹦鹉为拯救众生灵免受山火的决心。鹦鹉说:“我心弘旷,精勤不懈,必当灭火。若尽此身,不能灭者,更受来身,誓心灭之。”这里十分生动感人地表现出鹦鹉的此生不成,来世也要继续救山火,直至扑灭为止,此举大有“愚公移山”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加了这几句对话,比只有一句平白的叙述“如是往来往来”,(《旧杂譬喻经》)和“往复非一”(《阿育王譬喻经》)更有感染力,使读经者都深深地为鹦鹉舍己为人的伟大献身精神而感动。

佛经寓言故事《鹦鹉救火》寓意深刻,鹦鹉的善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神以及她的坚毅性格是十分感人的。所以这个寓言故事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宣验记》中有一篇《鹦鹉》,情节袭取于此。此外,刘敬叔所著《异苑》中有一篇《鹦鹉救火》与此相类,文曰: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此外《太平御览》卷九一七也曾记载一则与鹦鹉灭火绝似的故事,亦见于《宣验记》。记中云:“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渍羽,飞以灭火,往来疲乏,不以为苦。”其实也是源自佛教传说,详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中的《雉王本生故事》,亦可参见《智度论》卷十六。

刘敬叔所编撰的《鹦鹉救火》故事是《旧杂譬喻经》的删改本,但也充分表明这个佛经寓言故事对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曾引用了《异苑》中的这个寓言故事,我们抛开今存本《异苑》是否为刘敬叔的真本姑且不论,仅就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言也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