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咏怀诗(其三)》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词曲赋文·咏怀诗(其三)》原文与赏析

支 遁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

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

冷风漓兰林,管籁奏清响。

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

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

中有寻化士,外身解世网。

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

隗隗形崖颓,冏冏神宇敞。

宛转元造化,缥瞥邻大象。

愿投若人踪,高步振策杖。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咏怀之作最多。所谓咏怀,即为抒怀。不管是山水派诗人还是田园派诗人;不管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虽取法角度不同,但都有抒怀之作。因此咏怀成了数量最多的诗歌题材。这类诗歌数量虽多,但从思想内容上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则对以往追溯,或感慨,或嘉许;一则对未来或惆怅或期望。支遁的《咏怀诗五首》中的其三就属于前者,对以往追溯而发慨叹。

开篇四句即道出了写作的因由。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当是在春天,可说是风和日丽。由于对“物”所感,而有所“托”,因此,对“往时”不免“悠缅”而慨叹了。将这种希疏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为惬意。还记得天台山吗?似乎就像眼前的山一样近。为什么对天台山有如此之依恋呢?因为那里的景致不凡“冷风洒兰林,管籁奏清响”。“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置身于此可以耳聪:清风过山林,管籁和鸣;可以悦目:神蔬润长,开沙翠濑。这样的境地多么使人向往,天如人意,看,在那重岩叠嶂之中,时而显露出点点庙屋僧房,那里而隐居着“寻化士”,他们抱朴归真,心境之高洁非常人可以估量,与这样的思想境界相比“隗隗高山也要崩溃显小,“冏冏神宇”愈显开阔。多么幽雅,多么和谐,多么清邃,这美妙之境的主人是谁?全归之于创造化育的自然。这样清奇绝妙,近乎自强不息之大象。面对这景,这物,这人,怎能令人心神不动?我要由衷地高呼:“愿投若人踪”并且挥鞭,持杖大步跟上。

这首诗以追溯以往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所描绘的天台山之景物,不应视为客观真实之景,而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桃花源”,是“乌托邦”。当然,也不能断言客观中无诗中所写之景。但主要是抒发作者的追求。诗文中也写了客观现实,“晞阳熙春圃”,这是为了躲避时政“指责”不得不写的“大好形势”。须知支遁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文网高织的时期。但这“大好形势”与“天台峻”相比却差之甚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迹:逃脱现实,皈依山林。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想的意念呢?这要从他的身世和社会来找原因,支遁从小就接受“礼佛”思想的教育,《高僧传》载:“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其次,是和现实社会有关,支遁生活在西晋与东晋交替时期,社会的动乱,统治的黑暗,专治的残酷,都给他心灵上笼罩上一层阴影。使他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由“事佛”发展到了出家,晋成帝咸康三年(337) 25岁的道林毅然步入佛门。这恐怕是他皈依佛教,隐逸山林的主要原因。

诗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是很美的。作者调动了各方面的技巧来勾画景物。这景有“冷风漓兰林”的动;有“霄崖育灵蔼”的静;有“苕苕重岫”的远;有“丹沙映翠濑”的近;有“管籁”“竞奏的响;有“芳芝”溢的味。可以说这环境对人们的各个器官都是一种熏染,让它产生一种共呜——太美了。这样的景致怎能不使人“悠缅”,怎能不向往投入到它的怀抱中去呢!但作者写景不单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是要达到无以言表的效果,映衬现实的不如人意。尽管现实中有“晞阳”有“春圃”,但何能与“兰林”、“灵蔼”、“神蔬”相比。更重要的是在这美景中有“寻化士”,景致的清雅更显出人物的“高洁”。他们不是那些凡夫俗子,更不是利欲熏心的世侩,他们是令人钦敬“外身解世纲”,“挥玄拂无想”的仁人。由于他们的存在,至使“冏冏神宇敞”,难道这还不足以使人倾慕吗?因此,作者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大呼:“愿投若人踪”,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作者采用的这种映衬手法对宣扬主者,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这种映衬给读者以遐想的机会,使读者对诗的意境更增添了美的享受。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我国诗歌作者传统的技法。本诗同样以这样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意愿,对“天台峻” 的“尚想”正是对现实不满的表示。对天台山景物的赞赏正是对自己志向的表露。由于现实所迫,表情、言志,也只能如此而已。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在形式上非常自由,篇幅可长可短,不像唐代的近体诗那样规矩。在韵律上也不那样考究,在对仗方面也是如此,要求并不严谨,不像新律诗那样严格。像本诗中 “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等句子虽然对仗,但不属工对。这样形式的诗在表情达意方面比较自由,易于抒情叙事。这首诗的不足之处是文字方面,它不够言从字顺,与唐宋诗歌比不够规范和通俗。例如“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宛转元造化,缥瞥邻大象” 等句子就是如此。这与晋代追求骈丽、玄奥,华辞丽藻的文风是有直接关系的。作为一代“名士” 的支遁,往来于达官贵人之间,不可能不濡染上这种文风。现在我们权且说它是一种时代的痕迹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