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见彩虹高挂蓝天
心儿就跳动不止;
小时候我就是这般情形;
成年了依然有此心境;
但愿年老时仍不会改变。
要不,让我死!
儿童既然是成人的父亲,
我就能指望这天然的谦恭,
自始至终贯穿我的今生今世。
(彭少健译)
【赏析】
这首诗写于1802年,是华兹华斯诗作中一首颇富哲理意蕴的抒情短诗,通常被认为较完整地表达了诗人的自然哲学理论,也有论者称该诗是诗人“自然儿童观的总纲”。
诗人一开篇讲自己一见到蓝天上的彩虹就会激动不已,接下来用稍显平淡的三行诗来表达对这种心境的永恒的诉求:“小时候我就是这般情形;/成年了依然有此心境;/但愿年老时仍不会改变。”这样的排列在修辞上仿佛显得乏味平淡,但诗人忽然爆出一句——“要不,让我死!”这样的转折振聋发聩,让人震撼。在诗人眼里,对蓝天彩虹的欣喜和激动就是对大自然保持着交流能力,而这种能力倘若丧失,诗人就将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还不如“让我死!”。随后诗人表达了他耐人寻味的哲理思考:“儿童既然是成人的父亲,/我就能指望这天然的谦恭,/自始至终贯穿我的今生今世。”“儿童是成人的父亲”源出华兹华斯非常尊敬和崇拜的前辈诗人弥尔顿,后者在《复乐园》第四卷中说:“儿童引导成人,像晨光引导白昼。”华兹华斯通过这个意象来阐释他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他认为人在童年时代,不仅能感受自然的美景,而且能体悟到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永恒的宇宙精神,因为婴儿刚刚来自天堂,与自然合一,童年离天堂不远,也能蒙受自然的恩泽,保持心灵的纯净。而成人时期则被各种世俗生活所累,灵魂因喧嚣污染蒙垢,心灵则变得冷漠孤独,逐渐失去与自然交流的能力,从而也疏离和背叛了童年的生命本真。所以,童年才是人生的极盛时期。但是有一种人可以一生都保持着童年时代的敏感和纯粹,这就是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做诗人的条件就是要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所以诗人就是要将童年时的心境保持至成年、老年。
诗末的两行“我就能指望这天然的谦恭,/自始至终贯穿我的今生今世”,与诗首相呼应。诗人再次表达了希望终生保持童年的本色与趣味,终生保持童年时与自然的感悟和沟通,终生与自然相依相伴的愿望。
(范萍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