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 [法国]魏尔伦》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长久的啜泣,

秋天的

梵哦玲

刺伤了我

忧郁

枯寂的心。

使人窒息,一切,

又这样苍白,

钟声响着,

我想起

往昔的日子

不觉泪落。

我,宛如转蓬

听凭恶风

送我漂泊

海北天南,

像一片

枯叶。

(罗洛译)

【赏析】

魏尔伦是继波德莱尔之后,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最杰出代表之一。他与兰波、马拉美一起被誉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三杰。魏尔伦更被称为“诗人之王”。这首《秋歌》很能体现象征派的特征,讲究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其神秘感,表现内心世界的落寞与悲凉。法语原诗采用三音节为主的诗行,AABCCB的诗韵,使音义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现在我们品读的是翻译后的作品,译作通常被人称之为原诗的“剩余部分”,自然无法传达原诗的音乐般的神韵。不过,通过罗洛先生的译作,我们仍然能够听到那曲来自塞纳河畔的萧瑟秋歌: 梵哦玲(小提琴)如哭泣的风,轻轻吹落秋天的枯叶,诗人心中那难言的忧伤在秋风中缓缓飘散。

题目是“秋歌”。秋天是一个特别的季节,果实累累,天高气爽,固然是秋;可秋风萧瑟,秋雨愁人,又何尝不是秋呢?“悲秋”是古今中外诗人永恒的主题,敏感纤细的魏尔伦心中之秋当然只能是后者。不过,要注意的是题中之秋,既可指季节,同时也是一种无边无际的情绪。

诗作便在衰飒的秋气里,在幽咽的琴声中缓缓展开,“长久的啜泣”,让我们宛若听到了来自塞纳河畔的小提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是哪一位的纤纤妙指“细将幽恨传”呢?“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也许,一生的感慨、一生的悲凉落寞都已经融合在这琴声中了。不过,“长久的啜泣”,不仅写出了琴声之绵长与哀怨,它同时也写出了秋气的特点,写出了诗人寥落枯寂的内心世界。小提琴声原本与季节无关,但作者偏偏在前面置“秋天的”一词以修饰,这就染上了很浓的情感色彩,这“秋”是诗人心上之秋。诗人之“秋心”,与衰飒之秋气、哀怨之秋声自然而然地融为了一体。

我们也许会不自觉地想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诗人何以要在这样的季节中,听这样的音乐呢?这不可能是贝多芬,贝多芬太激昂,也不可能是莫扎特,莫扎特太欢快,也许就是德彪西吧?德彪西作品中的那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最能在不经意间把人带入一种悠远回忆中。诗人一定是感觉到生活太枯寂、心绪太低落了,于是想借助乐声以排遣烦闷,忘却过去,忘却哀愁。可想不到的是,这魔幻般的琴声,不仅没有抚平诗人心中的伤痕,反而撩拨起诗人尘封许久的往事。往昔的岁月便在这幽咽的琴声中被陆续打开,于是,诗人忧郁、枯寂的心便坦露无遗、无处隐藏了。这与李白的借酒销愁是否有三分的相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抑或是范仲淹的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请注意,啜泣、忧郁、枯寂这些颇带消沉颓丧色彩的词语,实际上指向的并非一事一物,而是秋气、琴声、人心的共同色彩,甚至是诗人眼中的万物,因为万物通过诗人伤感之心的观照,也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象征主义的诗歌而言,语言的顺序本来就并不太重要,它的语言,是为了描写一种半隐半现的意象,营造一种神秘恍惚的气氛,以此为象征,沟通非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它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给人感受。我们要真正理解其诗,必须把有些词语拆开、复制,发散到别的地方。另外,“刺伤”一词,颇见象征派诗人的特点。让人有一种血淋淋的感觉,很深很痛,如改用“撩拨”,便显得柔软了许多,近乎蓝调音乐了。

诗歌第一节,皆为乐音所笼罩。事实上,音乐是象征派诗人写作中最常用的法宝,不仅诗歌、节奏、韵律要如音乐般的优美,诗中经常出现的乐声而且能增加诗歌的神秘气氛,也与诗人内心情绪的律动相谐和。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产生与印象主义的音乐发展大致同时,它们相互间的影响绝不可忽视。

第二节,幽咽琴声已经为单调钟声所取代,欣赏这段诗,我们绝不能忽视这钟声。是什么使人如此窒息呢?一切!是什么显得这样苍白?一切!这一切又都与钟声相关,钟声是展开它们的最好背景。在西方,钟声主要来自教堂。教堂是生命最后的止歇之处,是灵魂安息之所。教堂钟声,单调,肃穆,而又亘古不变,在这钟声中,有着多少生命的迎来送往。所以,在钟声中,展开自己过去的生命(“往昔的日子”),便是最自然的事了。想起过去的歌舞欢会,想起过去的美景良辰,想起那一幅幅缤纷绚丽的彩色画面,诗人不觉潸然泪下。但就在这亘古不变的无情钟声中,色彩渐渐淡去,直至那些彩色画面幻化成了墙上的黑白遗照。在这里,灰颓的色调便在这种亘古的钟声中渗透开来。魏尔伦很重视色调,他在《诗艺》中表示,“我们追求的是莫名的色调,不是颜色,只是色调,啊,只有用色调,才能写梦中梦,角与笛”。同时,他还认为,“灰色的歌曲最为珍贵”。在这里,他就营造了这样一种灰颓寂寥的情调。过去终结了,而今天如此苍白,没有任何色彩。这样的秋天,天高气爽属于别人,只有苍白与窒息属于自己。

而我又能做什么呢?我能改变这无情的世界吗?当然不能!于是诗歌自然地转入第三节,“我,宛如转蓬”,在这世界中是如此无助,只能听凭恶风吹刮,海北天南,任意东西,如一片枯叶般,无能为力。请注意,这转蓬不只是写诗人漂泊的身世,更写出其孤立无依的内心!“宛如转蓬”的表述,也许会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李商隐的句子——“走马兰台类转蓬”,都慨叹了一种人生的无奈。

象征主义以象征为媒介,通过它使人看见另一个世界,当你通过诗歌看见“另一个世界”后,诗歌本身作为通往彼岸的桥梁也就不再重要了。这样说来,象征派诗歌与中国诗歌还真有几分相近,尤其是魏尔伦,相较于其他几位诗人而言,魏诗要少了分晦涩,多了分明朗;少了分病态,多了分悠长。因而,用读中国诗的方法来读这类作品,也不会相去太远。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诗中的象征意蕴,涉及的西方背景,以及音乐流动下诗人起伏波动的内心!

(施洪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