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乞丐的墓志铭·奥皮茨》读后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我一生没有一个家,

死后倒有了住宅,

活着时我一无所有,

死后倒富裕起来;

我一生只是在逃亡,

坟墓给我个安息处,

活着时我衣不蔽体,

现在却裹上殓布。

(钱春绮译)

【赏析】

奥皮茨不仅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他写过《德国诗论》,阐明诗歌的起源、任务,诗人的社会地位和责任;同时提出德国诗歌的标准,借鉴的榜样;反对滥用外来词汇,主张纯洁祖国语言,诗人有想象的自由。这部著作对17世纪德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此外他还翻译了荷兰诗人海因西斯、英国作家约翰·巴克莱以及索福克勒斯、塞内加等人的作品。他在《战争灾难中的慰诗》中以亲身经历描写了“三十年战争”初期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与对和平的渴望。

我们衡量一个社会是否适于人们生活,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好坏的标准应该看它能不能让它的人民生活幸福。

但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流浪、逃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家可归;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场景……生前居无定所,只有死后,才有了可以安息的坟墓,才裹上了可以蔽体的殓布!这是多么悲惨凄凉的命运,多么虚伪冷漠的世界呀!

这是一首很好的政治讽刺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对现实和社会弊端进行讽刺和批评。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乞丐的独白,又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他生前的境遇与死后的情况一一对照,短短几句,让我们看到了乞丐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和这个社会的虚伪与不人道!

(张露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