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花带·克洛卜施托克》读后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我在春天的绿荫下见到她,

我用蔷薇花带系住她:

她并未察觉,仍在微睡。

我瞅着她;我的视线

使我的和她的生命相连:

我感觉到,却不明白。

可是,我对她默默低语,

沙沙抖动蔷薇花带:

于是她从微睡中醒来。

她注视着我;她的视线

使她的和我的生命相连,

我们四周变成极乐世界。

(钱春绮译)

【赏析】

《蔷薇花带》是德国启蒙主义时期著名人克洛卜施托克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颂歌体的爱情诗。此诗写于1753年,是献给他的恋人梅塔·摩勒斯的。两人结识于1751年。当时,克洛卜施托克经过汉堡等地去哥本哈根寻求丹麦国王的资助。在汉堡停留期间,他认识了他的崇拜者梅塔·摩勒斯,两人相爱并于1754年结婚。但不幸的是,梅塔因病于1758年离开人世。

《蔷薇花带》是克洛卜施托克热恋梅塔时写下的诗作。此诗内涵丰富,感情纯真,文字朴实。第一诗节,诗人勾画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 春天,一个美丽的女子正在绿色的树荫下“微睡”,“我”用象征着爱情的“蔷薇花带”将她紧紧系住。一开始她“并未察觉,仍在微睡”。第二、三诗节,写“我”一直深情地凝视她,对她“默默低语”,“沙沙抖动蔷薇花带”,“我”无声的柔情终于将“微睡”的她唤醒,并且赢得了她的心,“使我的和她的生命相连”,使得“她从微睡中醒来”。第四诗节,她也开始“注视我”,她也被“我”深深吸引,深深爱上了我。从此“她的和我的生命相连”,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就变成了“极乐世界”。有评论说,这里的“春天”不是四季中的春,而是人发育过程中的青春期,春天的绿荫也不是指春天里阴凉的地方,而是指这位少女情窦未开。进而指出少女的“微睡”就是爱的意识尚未萌发,而从“微睡”中醒来就是“情窦初开”。(范大灿: 《德国文学史》第二卷)写此诗时,克洛卜施托克与梅塔相恋已经两年多了。两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克洛卜施托克笔下的爱情既崇高又庄严,他所追求的爱情不是一种单纯的感官的享乐,而是两个异性美好的灵魂彼此相爱,达到一种精神的契合,一种心灵的交融的完美境界。

《蔷薇花带》是一首颂歌体的爱情诗。它的格律为四音步抑扬格,但无韵脚。这种诗体源自古希腊,后来又为贺拉斯所采用。在克洛卜施托克之前,德国已经有诗人,如朗格、皮拉以及阿那克里翁派诗人等,采用过这种诗体,但他们都沉溺于贺拉斯的格律,不敢突破从法国人那里学来的框框。克洛卜施托克打破了所有格律必须整齐划一的规律,又回到了颂歌体创始人品达的轨道: 只是按照音乐感来安排长行和短行,而诗行的长短又是根据它们在诗段中的意义来决定的,创立了“自由韵律体”。《蔷薇花带》是“自由韵律体”的代表作,它每行的字数都不同,诗行的长短就是由诗句的意思、音乐感以及格律来决定的。

克洛卜施托克的这一革新,使颂歌这一古代诗体彻底德语化,在他以后的诗人,不论是歌德,还是荷尔德林,都沿用过这种形式。歌德的名诗《欢迎与告别》中的视觉运用正是借鉴此诗。因此,克洛卜施托克的革新,不仅丰富了德语诗歌的表现形式,而且也为创立德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贡献。

(凌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