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存——是什么呢,讲吧!什么是它的秘密?
辗转在沙尘里面是你的成千年的历史!
而在那深深的沙尘里哟,你的火焰已经被窒熄。
醒来吧!因为“黎明”的尖塔宣告着他们召集的信息。
我们沙尘里的动物啊,从土地也许取到粮食——
但是由于它的阴影,“生命的源泉”并没有得到馐食;
在土地上并没有留下一点他的标志和名字,
他并没有试一试他的内心深处的才智!
让种族和种性的偶像被捣毁吧!
让牢固地桎梏着人们的旧制度被捣毁吧!
因为这才是“胜利”,这才是“信仰”的权力,
全世界民族的真团结应该开放花枝!
在你的人体的土壤上投下心灵的种子;
明天的丰收将从那种子开始。
(邹荻帆 译)
【赏析】
伊克巴尔的诗关注现实生活,呼唤穆斯林传承伊斯兰精神。他憎恶剥削与压迫,同情劳动者,关心民众疾苦,注重揭示造成贫困的原因,力图用朴实的语言让民众自己看到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所在,从而产生斗争的力量与信心。
伊克巴尔在《真主的土地》中赞颂农民的劳动:“谁在河流的浪涛里采集贝壳?谁在黝黑的土地上播下种子?谁抡起铁锨唤来了暖和的风?”然而作者又对辛勤劳作的农民提出疑问:“这是谁的土地?阳光属于谁?谁将珍珠灌满麦穗?谁使四季变换彩衣?”回答当然是:“呵,是我们!”可这背后隐藏着令人心酸的事实:“而土地不属于你和我,也不属于你的父辈,不属于我和你!”农民往往是不发达国家的最坚实的脊梁,他们负担着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希望,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才有口中食、身上衣。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有着最天然的关联,对自然的生息变化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对土地有着天然淳朴的感情,而他们却无缘拥有最热爱的土地。
旁遮普是五条河流域地区,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富邦之一,盛产小麦、水稻和棉花等。诗人开篇点出了农民生存的实际状态,他们的生存是“辗转在沙尘里面”的“千年的历史”。土地能随季节变换带来收益,给一年辛勤劳动带来最终的慰藉。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作也最能磨灭人的意志,使之丧失对土地之外的事物的深入思考能力。他们的“火焰已经被窒熄”,他们似乎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决心与毅力,已经成了生活在“铁屋子”里麻木的人群。伊克巴尔是著名的诗人,但他平生的第一部著作是《经济学》,其中提出了对贫穷的看法,即贫穷能够严重地腐蚀人的心灵,以至于穷人很可能就没有道德和文明观念了。诗人迫切地想改变这种现象,他大声质问:“难道没有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摆脱贫困吗?难道不可以让那些在大街小巷呻吟的痛苦销声匿迹吗?”那么要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在于“黎明”的尖塔所宣告的召集的信息,黎明意味着希望,改变现实命运、改变贫穷状况的希望,改变“土地上并没有留下一点他的标志和名字”的现状的希望。
而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他们用“内心深处的才智”来捣毁“种族和性的偶像”。伊克巴尔虽为伊斯兰诗人,但他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民族的高低贵贱之分,认为用血统和肤色区分人类,必将灭亡。他不仅对受奴役的伊斯兰深感同情,对其他被压迫民族也感情深厚,他同情所有劳苦大众、所有被压迫剥削的民族,支持他们的斗争。因此他接着写道,捣毁“牢固地桎梏着人们的旧制度”,只有这样才是“胜利”,“才是‘信仰的权力’”。农民生存于水深火热之中,与人类缺乏爱的精神、没有信仰不无关系,而这是超越民族界线的。伊克巴尔对劳资关系有着朴素的认识,他在长诗《指路人黑哲尔》中向工人们大声疾呼,“狡狯的资本家喝你们的血,吃你们的肉/你们的报酬多少世纪以来都挂在鹿犄!/创造财富的双手得到的工资/就像富人给穷人的一点布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伊克巴尔受到极大的鼓舞,认为全世界的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都将由此而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是南亚第一位欢呼十月革命胜利的诗人。他寄希望于“信仰的权力”,并对革命改变现状、实现未来理想充满信心。
但是要打破旧制度的桎梏,单枪匹马是不可能胜利的。“全世界民族的真团结应该开放花枝”是他为不合理的社会所开出的理性药方。伊克巴尔从土耳其和伊朗的社会历史进程看到伊斯兰复兴的希望,认为伊斯兰世界需要大力提倡“信仰的权力”。“人体的土壤上”已经“投下了心灵的种子”,“明天的丰收将从那种子开始。”他1938年元旦在电台发表新年祝辞时说:“人类团结最可靠的保证是超越种族、民族、肤色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只要不彻底消除种族、肤色和地域性民族的区别,人类决不可能过上幸福和充实的生活,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理想绝不可能实现。”(转引自刘曙雄著《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这种不畏艰难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当时的穆斯林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丰收”必备的“种子”。
作者指出农民悲惨的境遇,提出理性疗救的药方,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满,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操,挥洒出非凡的诗人气质。
(马 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