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界辞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什么是界辞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不直接采用直叙、确指的说法,而以所言两端的界限来显示事物的种种状态、情态的一种修辞方式。界辞不以精细明确、详密真切见长,而以划出大致的界限或难以划出界限为特征,由此形成一种朦胧之美、适度之美。

[例释]界辞就内容来分,有两种类型:

(1)言其正处于相反或相对的甲乙两端之间,大致可以划个界限。

例1: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不能得出呢?(朱自清《绿》)

例1是写景的佳篇,作者没有一句确指的话告诉那梅雨潭瀑布到底是怎样一种绿色。只见作者把自己提供的场景先一一道出,又一一否定,从相反相对两端,说这个“太淡”,那个“太浓”;这个“太明”,那个又“太暗”。但奇妙就介于这“不淡不浓不明不暗”之间,读者在似是而非中,诱发了无穷的遐想,最后划出个大致的界限,捕捉到并品味出那恰到好处、令人心醉的“绿”的形象。

(2)言其游移于甲乙两者,界限若有若无、似此似彼,难以划定。

例2:爱情,像朵花吗?/花朵的生命太短暂/短暂得令人哀伤。/像树?/而树又不会思想。/那么像大地/滋育着万物生长?/像,又不像/当大地冰封雪盖/爱情之树仍叶绿枝壮。(雁翼《爱的思索》)

例2是叙事抒情的好,作者不正面直说爱情到底是什么,先用三个实体“花、树、大地”作喻体,把所提的问题形象化起来,接着却另辟蹊径,否定掉三个喻体,使思绪由实体落入虚幻,将爱情这个古今中外文艺上永恒的话题的界限,演绎成若有若无、似此似彼、虚实相生的了。巧妙也就在此,读者则在这灵动的思索中各自领悟出爱情的涵义与真谛。

[辨析1]界辞与含糊。两者都有不把话说得那么明确直接的一面。区别是:

界辞述说事物及其种种状态,虽不精细明确、详密真切,但总要说出可供思索与想象的某些实体来;含糊述说事物或其状态时,是故意含糊其辞,根本不给人任何信息,更谈不上足以思索的信息。

[辨析2]界辞与伸缩。两者都有故意把话说得不那么明确的一面,也常常在话语里运用一些不确定的词语。区别是:

界辞有意不确指,是为了给人留下思索、想象空间,以达到一种朦胧美、适度美;伸缩故意不把意思说得明确,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说得富有弹性,不那么绝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