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摹绘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什么是摹绘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形状、色彩、气味等)生动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摹绘借助语言符号的代替转换功能,一般用形容词来“临摹”物象,在书面上再造事物的真实感,让人由语言信号进入经验联想,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实现突出事物特点、营造特定氛围、增加艺术感染力等多方面的修辞效果。摹绘当然要尽可能相象,但又不以逼真为最终目的,而是追求进一步营造一种建立在形似基础上的情趣与氛围。

[例释]根据摹绘的具体对象,可以分摹声、摹状、摹色、摹味等类型。

(1)摹声。用语言描摹声音的音响特征。

例1:“小弟弟,好玩呢,洋铜鼓,洋喇叭,买一个去。”引诱的声调。接着是“冬,冬,冬,——叭,叭,叭。”当,当,当,——“洋瓷面盆呱呱叫,四角一只真公道,乡亲,带一只去吧。”(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作者用“冬,冬,冬”、“叭,叭,叭”、“当,当,当”分别摹绘铜鼓、喇叭和搪瓷面盆的声音,把小商贩招揽生意的情景描写得活灵活现。

(2)摹状。用语言形容事物的形状。也叫摹形。

例2:女人容易跟风,流行卷发了,也不管合适不,都跟着卷了头。你看李小姐那乱蓬蓬的卷发,活像个翻毛鸡。

例3:黄杨扁担圆溜溜,挑担白米下柳州。(民歌《黄杨扁担》)

例2“乱蓬蓬”,形象地描绘出随意卷发后的狼狈状态。例3“圆溜溜”,生动地表现出扁担的形状和质感。

(3)摹色。用语言摹写事物的色彩。

例4: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鲁迅《雪》)

例4用“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等色彩词语来描绘各色花草,叫人感到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4)摹味。用语言表现味觉、味道的特征。

例5:青春犹如酸溜溜的柠檬汁,或似苦涩涩的咖啡茶。

例5借助“酸溜溜”、“苦涩涩”的味觉经验,对青春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特征的领悟更增进了一层。

用于摹绘的词语,有的已比较定型,如“四四方方”、“圆圆滚滚”、“绿油油”、“矮墩墩”、“瘦精精”、“胖乎乎”、“齐刷刷”、“香喷喷”等。

[辨析1]摹状与感叹。见“感叹”条。

[辨析2]摹状与借喻。都是形象化的表达手段,都是运用由甲及乙的方式。区别是:

有的借喻也用来描绘人或事物的外形,如夏衍笔下的“芦柴棒”、鲁迅笔下的“圆规”等。相对而言,摹状是直接用词语形容物象,借喻是间接地先打一个比方,然后在这个语境下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借喻可以还原成一个完整明喻,如“豆腐西施杨二嫂,两只脚细脚伶仃的,活像一只叉开的圆规”,摹状不能这样。

恰当地运用摹状,可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感和真实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睹其态,如观其色,如品其味,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摹状还可以表达作者对所写事物的强烈的感情态度。有时它不但能把声、形、色、态等生动地传达给读者,还能造成一种特定的气氛:或安静,或热闹,或紧张,或轻松,或愉快,或凄凉,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

[辨析3]摹状与示现。见“示现”条。

[辨析4]摹状与图示。都用于状物,都以形象为手段。区别是:

摹状靠语言手段,相对图示来说,是一种间接形容;图示却利用语言以外的手段,比较直观地类比物象。从修辞效果看,摹状侧重形容,点染意趣;图示侧重比况,追求量上等值逼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