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是王维的一首名诗,其造句精工,风格刚健激昂;体类上,是一首格律规范的五言律诗。
审视其格律,有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从首句「(仄)仄(平)平仄」(括号中为可平可仄,下同)开始按照「对」和「黏」的规则往下排,到尾联「回看射雕处」,平仄格式应为「平平平仄仄」(「看」为平仄两读字,此处为平声,音刊),但此句格律却是「平平仄平仄」。咦?这是怎麽回事呢?
其实,「平平仄平仄」即是律句「(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格律规则中,除基本格式之外,还存在几条变格句式(也称「特殊句型」)。同基本格式一样,它们同样被古今诗界遵循与运用著。这条变格句式在唐、宋律诗中就被广泛运用,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到了宋诗那儿,据说还成了一种时尚。
「平平平仄仄」尾字以仄声结尾,在律诗中显然是个出句。此句可转换为「平平仄平仄」:第三字应平而仄,那麽就在第四字的位置处补回一个平声字。于这条特定的律句这样是被允许的,属出句自救的方式。其实从形式上看,就是三、四字平仄位置互换达到互救的目的。七言的律句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开篇提到的「回看射雕处」,就是运用了「平平仄平仄」这条变格句式。
转换后的句式「平平仄平仄」,首字通常以用平声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变格句式突破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注1)。所以说此口诀只是大致的说法,并不全面,对某些特殊句型并不适用,于诗律不能完全笼盖住。写格律诗不能仅靠此口诀。
採用变格句式的诗句列举:
移舟泊烟诸。——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平平仄平仄(「泊」为入声,属仄声)
簷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唐.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石」为入声)——唐.王维〈过香积寺〉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杜牧〈金谷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埔〈山园小梅〉
有些格律诗写作者可能觉得基本格式以外的这些变格句式较麻烦,採取不用的态度。但即使不用,在欣赏古典格律诗与他人诗作时也会涉及到,也须瞭解,否则,就无从全面、正确分析一些诗的格律。其中,「孤平拗救」规则须瞭解;像这类变格句式若能熟练掌握,写作中也会拓宽格律的自由度,感觉更宽鬆一些,也使律诗句子赋予变化,有时更会大有妙用。
须注意的是,律诗中的这类变格句式,如「平平仄平仄」(出句自救)与下篇要谈到的「对句相救」规则,不能自动套用到宋词的写作中。因传统宋词是须遵照词谱填写的。
简而言之,这条变格句式的特点为:五言第三、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七言第五、六字的平仄位置互换。原格与转换格式标注为:
五言:(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用一句顺口溜来总结这条规则,以方便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四相换位,此句应记得!(七言同理,后五字与此相同)
注1: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人总结地记律诗平仄规则的口诀。意思是: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该平则平,该仄则仄),第七字当然也是必须分明的,因其涉及到韵脚;于五言来讲,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字也必须分明。
但这个口诀过于笼统,并不完全准确。近体诗中,「孤平」、「三平调」应避免,还有特殊句型「出句自救」、「对句相救」,这些句式于这个口诀都不适用,不能受此诀误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