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愁思》宋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羁旅愁思篇

表达羁旅行役、思乡念远的悲愁,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重要题材。这在《诗经》以来的民歌中已有充分表现。这方面题材的文人诗歌,六朝时期已较多。到了唐代,科举取士制度的推行,激发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热情。为寻求仕进机会的漫游、游学和出入边塞,离乡背井的宦海浮沉与漂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于是这类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宋词中这类作品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由于文人生存环境恶劣,因而比以往有更浓的哀怨悲苦,作品中还融入了伤时之感及兴亡之恨。值得注意的是,历来学界偏重于词人们的一己情感,但客观地讲,家中亲人的愁思也是羁旅行役链上的产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因此闺中某些叙写愁思的作品也可归入此类。

这一类型的词多以怀才不遇的“宦游之叹”为基调,内容主要抒写自己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悲愤,旅况的孤独凄凉,思念家乡、亲人的伤感,宦途失意的哀怨,等等。总之,往往将身世之感与离愁别恨交织,环境渲染与独特心境融合,艺术上融写景、抒情与叙事于一体,情调大多缠绵哀怨、凄凉伤感。由于这些适合用词来表现,所以更能打动人心。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是宋仁宗时进步的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曾在西北边疆镇守多年,功绩卓着,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他也是文学家,兼工诗、词、散文,留传下来的词《范文正公诗馀》仅有六首。其边塞词,突破了男欢女爱的传统,开豪放派先河,昭示着北宋词的解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