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

诗词语言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以及诗词对于意境的追求,都不允许诗词直白地讲道理。必须承认,强迫诗词去讲道理,会破坏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但是,诗词并不拒绝哲学,也不拒绝哲学式的解读,只是要在表达方式上下一番苦功,诗词的艺术性和哲理性便能够高度地统一起来。

这正是厉以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提出,诗词既然是人的感情和思想的产物,因此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传达一些“人生哲理”,但诗词中的道理往往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双关”传达出来,并且往往是作者无意中造成的。

厉以宁指出,唐诗中这样的例子有王建的《新嫁娘词》:

五绝·新嫁娘词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首诗乍看上去是描写新嫁娘的人物素描诗,但实际上抒发的是初入宦途的下层官员的感受。

与此相似的有朱庆馀的两首七绝:

七绝·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七绝·宫词

(唐)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前一首诗虽然没有提到当时科举之事,却反映了应试之前靠有名有地位的人的提携是何等重要。后一首诗含蓄地道出了宫女们的复杂心情。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经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勉励之词,但表面上表达的不过是登高望远之意:

五绝·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荀鹤的七绝《泾溪》,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

七绝·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无名氏的《金缕衣》以花开花谢比喻岁月的倏忽易逝,其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两句,劝勉人们要珍惜少年时期和一生中的机遇:

七绝·金缕衣

(唐)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刘禹锡的这首七律,元稹、李商隐的这两首七绝,同样蕴含着人生哲理。

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七绝·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绝·月

(唐)李商隐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在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关于元稹的“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厉以宁1954年(当时他是北京大学经济系三年级学生)在赠给当时失恋的沈家杰同学一首《采桑子·赠沈家杰同学》时,曾经化用该句:

采桑子·赠沈家杰同学

厉以宁

藕塘春水平如镜,无数鱼群,谁不相亲,何必巫山始是云?

从今莫学狂人醉,酒止三巡,妙在微醺,兴到吟来意更新。

厉以宁还指出,宋诗宋词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和《浣溪沙》。

七绝·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发人深省。

又如朱熹的七绝《观书有感》,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七绝·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论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都已经成了朗朗上口的谚语。但恰如厉以宁指出的那样,作者在写这些诗的时候,也许没有“双关”的用意,只不过是在咏景记事罢了。但这些诗句好就好在“意在言外”,令人回味无穷。反之,诗人如果不是运用双关,不是通过咏景记事来间接地表达哲理,而是开门见山,大讲所谓“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诗词是很难写好的。

厉以宁认为,辛弃疾词中有不少名句是耐人寻味的。他常举这样几首词为例: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景极美,而“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两句,含义深刻。厉以宁在20世纪80年代末回答学生的提问“您如何看待自己在改革开放前的岁月”时,这样说:“用辛弃疾的两句词来表述吧:‘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再看另外三首辛弃疾词:

南歌子

(宋)辛弃疾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鹧鸪天·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

(宋)辛弃疾

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祠俸,更缀文书旧殿班。

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

在蕴含人生哲理的词中,厉以宁反复提出“双关”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诗词的表达是以意象为中心的,没有意象,便谈不上“象外之境”,直接把道理说出来,就不是诗词了。诗词只是感发人,凭借的是使人省悟,使人联想。厉以宁所引的辛弃疾词中“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这两句,虽说是直接陈述了道理,但是由于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烘托出了一个浑然整一的意境,因此我们不觉得突兀和不自然。

厉以宁诗词中也有许多蕴含人间哲理的名句,我们将在第三章“厉以宁诗词解析”中加以阐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