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纳兰词·采桑子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

词译

再也没有桂花,开在南山。飞来飞去袭人裾。伊人已随风而逝。只有泪水,涔然滴落在湘妃竹上。但你不愿相信。

清晨,踟蹰。黄昏,徘徊。她的倩影,她的芳魂,明明是盈盈在目。或许,远嫁他乡的只是蝴蝶,思念远方的只是东流的水。伊人只应,终生眠在紫色的砚台中,用微笑,为你收割秋天的书卷香气。再回首,誓言仍在红楼中。惘然此情,已成追忆。

评析

这首词是写一段深隐的恋情的。“土花曾染湘娥黛”,这首句就殊难理解。土花,是指器物因受泥土侵蚀而留下的锈迹斑点。湘娥,是指舜的妃子女英、娥皇,此处作为女子的代称。黛,当然是女子的眉黛。此句字面之义是:器物上被泥土侵蚀后留下的斑点怎么会把她的眉黛染得斑痕累累?有人就曾根据这字面意思,判断这是一首咏物词,所咏之物为金石古物什么的。其实,这句话是暗指所爱女子已经死去,被泥土掩埋。接下一句“铅泪难消”,是说虽然她已经故去,可是湘妃竹上的斑渍始终难以消除,她似乎还在流泪。正因此,才有下一句“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的错觉。清韵,即清雅和谐的声响,指竹林晃动发出的声响,白居易有诗曰:“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犀椎,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的小槌。凤翘,此处代指所恋之女子。“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的意思就是说,清韵声声,那不是谁敲击乐器,而是她的凤翘触动了青竹的清雅和谐的响声,令人怀疑彼女或许本来就没有死。

但这毕竟是错觉。他们本应该成为相伴相守的伴侣,但却分离了。“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只应”二字道出了这种爱人永逝的怅恨:你为什么要舍我而去呢?你应常在书桌前陪我,看我将这秋色秋意写成卷卷诗篇的啊!结尾二句“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回忆过去令人产生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青林诗话》载,蔡确被贬新州,有个叫琵琶的侍儿跟随着他。有一鹦鹉,聪明非常,蔡确每次一扣响板,鹦鹉就呼琵琶。后来,侍儿琵琶死了,蔡确有一次误触响板,鹦鹉仍然呼琵琶不止,蔡确遂怏怏不乐。玉箫,人名,也有一段故事。唐朝韦皋少游江夏,寄住于姜氏家。姜氏令小青衣玉箫侍奉他,渐生感情。后来韦归,七年不至,玉箫遂绝食死。后来转世,仍为韦侍妾。将这两个故事连起来,“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是说鹦鹉之言犹在,但是再也唤不回来那个女子了,她已经永远地逝去了。这个结尾很含蓄,很婉曲,但真情灼人,动人心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