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秋天(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景华

说我是害着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症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

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象牧人的笛声

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

不,我是忆着,梦着,怀想着秋天!

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

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

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

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

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

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

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

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

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

何其芳

这首诗写于1931年,收入诗集《预言》卷一。诗人常常追悔失去的爱情,早年的爱情生活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甚至因此陷入“一种刻骨的相思”,这首诗就是写诗人的这种相思之情的。

全诗共两段十六行。第一段十四行,前四行是写相思之苦以致成了“病”。这连诗人自己都承认,在相思之中,情人“轻扬的裙衣”又在诗人梦中萦绕。三、四句写出了诗人的郁郁之情。五、六、七三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创造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并将情人的眼睛比作牧人的笛声,把自己的心比作驯服的羊群,比喻鲜明生动,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也就是使感情意象化了。这里的比喻因为沟通了视觉和听觉的通感,就更富于表现力了,把青年男女的悠悠情思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了。但诗人的这种相思之情不是干巴巴地裸露在读者面前,而是在向读者展现自己这种相思之情的时候,将自己的真情实意溶化在诗情画意的景物之中。如“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等三句,诗人通过九月这个秋高气爽的特殊环境,用感叹的形式把自己的灵魂深处的“刻骨的相思”之情和盘托出。接着诗人又用“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等四句,诗人进一步将自己的感情完全溶化在诗意纷陈的景物之中,意象是那么形象、生动,我们看:“如掌的红叶”,“寂默的深山”,“涓涓的小溪”……这深秋的景色中,寄寓着诗人淡淡的想思的忧愁。何其芳的诗歌深受我国古诗的影响,尤其是晚唐的诗词最使诗人迷醉,特别是李煜词中精彩的语言,以及淡淡哀愁的感伤情绪,都给了何其芳前期创作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四句里所描绘的细节,就留下了直接借鉴的痕迹。

的第二段仅两句,诗人由于“刻骨的想思”而迷漠地怀想着,虽然不做声,也不流泪,却在“暗暗地憔悴”。到此,诗虽然结束了,但在诗人的心中甚至在读者的心中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的轻纱。

“何其芳的诗,颜色妩媚,姿态招展”(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前言》)。这首诗在艺术上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可以说调动了“现代派诗”的突出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