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作者自注】

[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题解】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封锁中央苏区。蒋自任总司令,调集百万大军,参与“围剿”。先头部队50万,分北、南、西三路实施进攻。1933年9月28日,蒋军攻占黎川。

中央苏区红军有8万人,与敌人攻击部队相比为1:6,形势虽然严峻,但较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之1:10(十几)

要好一些。战略、战术得当,仍可胜仗。但中共临时中央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与敌硬拼,致使红军连吃败仗,根据地北大门广昌与南大门筠门岭先后丧失。1934年4月,毛泽东在被冷遇三个月后,重新工作,前往中央苏区南部的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协助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省军区司令员何长工稳住了根据地南线形势。毛泽东在会昌工作两月,成绩显著。一日晨,毛泽东带几个战士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远望南方,写下《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的大智慧在于指导刘、何二人与参与“围剿”的广东军阀陈济棠部“和谈”,达成“就地停战”,必要时“互相借路”的协议,这不但保住了赣南根据地,而且为中央红军突围长征开辟了道路。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瑞金西南。中共粤赣省委驻地。

[莫道君行早]取于俗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俗谚又本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谓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君,诗人自谓。

[踏遍青山人未老]人,亦诗人自谓。参见【作者自注】。

[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岚山岭。诗人在20世纪60年代回忆当年在会昌情景,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南粤]汉称“南越”,指今广东。

【品评】

这是诗人在中央苏区所写的最后一首词。审其意蕴,已见“长征”念头。

上阕,“东方”二句,写实,谓侵晨即起。占其先机,只争朝夕,均在一个“早”字上透出。别人不醒,诗人醒了;别人不动,诗人动了。故此二句尚有韵外之味、弦外之音。“踏遍”二句,亦为写实,起码是实指1927年秋收起义至1934年夏这一段岁月的革命实践。七年过去,壮志不减,故曰“人未老”。“独好”是赞“风景”的‍‌‍‍‌‍‌‍‍‍‌‍‍‌‍‍‍‌‍‍‌‍‍‍‌‍‍‍‍‌‍‌‍‌‍‌‍‍‌‍‍‍‍‍‍‍‍‍‌‍‍‌‍‍‌‍‌‍‌‍。此会昌“风景”,又隐指会昌反“围剿”之“形势”。总括四句,洋溢人生自信。

下阕,“会昌”二句,扣住词题,主要写“山”。登山而写山,本属自然,但此处着墨于“高峰”,着墨于山海相“连”,我以为倾向于“登高致远”四字,俗谓“站得高,看得远”也!“战士”二句,为全篇关键,或谓主题所以。“战士”,是包括了诗人在内的一个登山远眺的群体。“南粤”,当然指广东,但“郁郁葱葱”的“南粤”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单一的地理概念。那是一个曾经引发了革命,并在日后仍然大有可为的地方;或者说,“南粤”的生命之绿,对处于困境的中国革命,有着启示性的召唤!

毛泽东自注:写作此篇时,“心情又是郁闷的”。但从诗行间,我们怎么也寻不到“郁闷”。唯一的解释:艺术创作有时会背离或超越主观情绪;而艺术的灵感,或能先于碰撞迸发出火花。用数月后才开始的万里长征印证这阕词,我们会惊异于诗歌的前兆之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