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
①垂緌(ruí):下垂的帽带。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
②疏桐:稀疏的梧桐。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
③藉(jiè):凭借。
赏析
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出身名门望族。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唐太宗亦从其学书。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的诗。是唐诗中咏蝉最早的一首。诗人先描写蝉的形象与食性,实际上是用比兴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后面再写连续不断的蝉声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发出,意指蝉栖梧桐,身份高贵。至于蝉儿的声音传得那么远,却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蝉儿本身栖身高处,声音嘹亮。诗人以蝉自喻,表明自己立身高洁,无须任何凭借,自会扬名。吟咏自然,比喻贴切,堪称妙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