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唐诗三百首》定本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本,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因为注疏印本较少,让人读来不解其意。纵观多家唐诗注疏,其中以上元陈伯英女史的注疏本最受欢迎。读了陈伯英的注疏本《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读诗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读唐诗,都觉得回味无穷,含义深远。
《唐诗三百首》的第四位作者是王维,被誉为“诗佛”。第一位作者张九龄是“文学宗匠”,第二位作者李白是“诗仙”,第三位作者杜甫是“诗圣”,可见此书真的是一本好书,把“文学宗匠”,“仙”,“圣”,“佛”的文章都搜集到一起,让后人学习,真是立意高远,堪为典范啊。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中有一部经典---《维摩诘经》,是记述佛教中在家修行的居士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维摩诘修成菩萨果位,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号称“诗画双绝”,还擅长音乐。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就是这样一首诗中画。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全诗从赴试起前四句,然后四句写落第,四句写还乡,四句写送行。开头四句以“隐者”,“英灵”,“东山客”,“采薇”来形容这位落第的朋友,可谓用心良苦。送行本来就是一件很伤心的事,给落第失意的人送行就是一件更加让人难过、让人难以启齿的事。其中“英灵”引自陈使江总称赞隋朝李德林的故事,李德林美容仪,善谈吐。被江总赞为“河朔之英灵”,由此可见李德林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东山客”引自《晋书.谢安传》。谢安虽然屡次受到朝廷的征召,却始终不改东山之志,宁可流连山水,为诗属文,也不愿意做官,也是一位高人。“采薇”引自《史记》,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受到孔子的称颂。朋友听到这样形容自己的话,心里也会舒服许多了吧。
接下来写落第的事情也可以承受了。“金门”引自《解嘲》:今吾子幸得应金门,上玉堂有日矣。在古代,金门就是金马门,因为是在宦署门傍有铜马,故谓之金马门也。“朋友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朋友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此为开导之语,对于不信神佛命运的人,遇到挫折就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对于信仰佛教的王维来说,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这里也是希望朋友能够顺天意而行,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心里不要有所负担。
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中,四句还乡,长安饯别,朋友驾船归去,回到家乡。令作者十分惋惜,不想分开。
当朋友回家时,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诗人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远山的树木把朋友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此为“诗中画”也。当我们置于其中的时候,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心中生起一种身为“隐者”的悠闲惬意。但是隐者也需要知音的赏识和理解,虽然这次暂时没有被录用,这是纯属偶然的事,有我王维这个朋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啊!
虽然是送别,描写落第的诗,却没有一点悲伤之感,反倒是感慨之中,极尽勉励,让朋友减轻了失落心情,让读者有一种努力奋发的感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