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人自写的宫怨诗
据孟棨《本事诗》、范摅《雲溪友议》等书记述,唐玄宗时,宫人常在落叶上题字随御沟水流出。一次,诗人顾况从洛阳宫苑的流水中得一大梧桐叶,上面题诗一首: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第二天,顾况也在一片落叶上题诗一首,放于上游,任其流入宫中。诗以《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为题: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十几天后,有人又在从御沟流出的落叶上得诗一首: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全唐诗》收录了这几首诗。宫人第一次写的一首五绝,题作《题洛苑梧叶上》;第二次写的一首七绝,题作《又题》。这个故事,当然在传说中不免有被人添枝加叶之处,但也不会完全出于杜撰。两首诗的语句,很像宫人口吻。两诗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从第一首诗的后两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及《又题》的首句“一叶题诗出禁城”,可以想见题诗人在叶上题诗及目送叶去、心与俱远的情景。这片小小的梧叶成了她的化身,既负荷着她的巨大的苦痛,又浮载着她的缥渺的愿望。她从执笔题诗到见叶片随流水荡漾而去时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这里,人生的追求、祝愿、绮思、幻梦是交织在一起的。
《又题》的次句“谁人酬和独含情”,是进一步游翔她的遐想。这位“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渴望爱情而得不到爱情的少女,把她对爱情的想象与梧叶一起送出了禁城。她第一次题诗的心意原是“寄与有情人”,但这“一片叶”出禁城后又会有什么遭遇呢?这本是渺茫难知、也无从寄与具体希望的。而这片叶子居然为人所见,而且还有人“酬和”,尽管她无法知道酬和者是谁,已足以使她浮想翩翩,情思绵绵。可是,一切浮想、万种情思,当然都是空中楼阁,当然都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下两句“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正是回到现实后的绝望和嗟叹。这时,随波荡漾的梧叶已经乘春而逝,而回顾自身,仍然在“不见春”的禁城之内。如果说《又题》诗的前半首是身在痛苦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好幻想;那么,它的后半首就是走出幻想世界后所感到的加倍痛苦了。
除上面两首诗外,在唐代宫人自作的怨词中,更为人熟知的是下面传说宣宗时宫人写的一首《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雲溪友议》记述,诗人卢渥在京师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收藏在巾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放出宫的宫女。一天,这位宫人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对此,刘斧《青琐高议》所收《流红记》有更详细、更曲折的记载,但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出入,并称这位宫人姓韩。这也不奇怪,故事经过辗转流传是会走样子的。
比较而言,《题洛苑梧叶上》和《又题》写得较实、较直,以真挚见长;这首《题红叶》则写得空灵蕴藉,给人以较多的玩索馀地。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位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中,有时会有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绝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俞陛雲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这话也可移作对这首《题红叶》的赞语。
唐代出现了大量宫怨诗,但几乎全都出自宫外人手笔,至多只能做到设身处地,代抒怨情,有的还是借题发挥,另有寄托。上面所介绍的这几首诗之可贵,就在于让读者直接从宫人之口听到了宫人的心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