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友
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1]
渔郎行入深林处,[2]轻叩柴扉问起居。
题解
这首诗录自柳亚子《苏曼殊全集》。写作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看,似为农舍访友之作。考诸曼殊之行迹,1912年底,曼殊于安庆安徽高等学校任教时曾为程演生写过一幅《江湖满地一渔翁图》,内容与此诗相类,故暂且当作这个时期的作品。一说疑作于日本,依据是1912年秋天,曼殊自日本答某君书:“七夕,发丹凤山,鸡鸣经珠帘瀑,旁午至一处,人迹荒绝,四顾衰柳微汀,居然倪迂画本也。草径甚微,徐步得小丘,丘后有湖,寒流清泚。有弄潮儿,手携银鱼三尾,口作笛声,过余身畔,方知为濒海之地。问:‘是何村?’曰:‘非村落。湖名玉女。’余直译之曰‘玉娘湖’,……即日趁渔船,渡沙陀江。初九日到樟溪,策马,马频嘶而行,顾望崦嵫,凄然身世之托。”
此诗系“迟(等待)友”之作,感朋樽之至乐,耽乡居之闲逸,读之令人悠然意远。迟友——等待、迎候友人。
注释
[1]问津何处觅长沮——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津,问路。此句意谓友人恐怕很难找到所要访求者的居处。诗人援引此典,暗寓“迟友”之举实有深意在焉
[2]“渔郎”句—— 暗用陶潜《桃花源记》“渔人入桃源”一典:“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按:此诗呈现的是一个极为浅明的叙事框架,其所承载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在乡间茅舍等待友人的来访。但透过这看似单纯的表层结构,我们会发现其内蕴并不简单。首先,此文不言己之迟友,而从友人着想,情致在焉。其次,是诗中所用的两个值得措意的典故,其一是“长沮问津”,其二是“桃花源中”。借用这两个典故,曲透出所“迟”之友并非等闲之辈,乃一皦然绝俗之高士——典故的妙用,使得全诗的美感效应在其表层结构中透发出来,情致深婉,余味曲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