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赏析与注释

作者:苏曼殊 栏目:苏曼殊诗集 2021-04-24 17:32:38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一)

蹈海鲁连不帝秦,[1]茫茫烟水著浮身[2]。

国民孤愤[3]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4]

题解

此诗初刊于1903年10月7日《国民日日报》的附章《黑暗世界》,署名苏非非。为曼殊现存的最早作品,是年作者20岁,就读于日本成城学校(陆军的预备学校)。是年4月,沙皇俄国向清政府提出长期控制东北的七项无理要求,激于爱国义愤,曼殊毅然加入留日学生的革命组织“拒俄义勇队”,为救亡奔走呼号。但他的这一爱国行动却招致表哥林紫垣的反对,断绝经济供给,迫令他辍学回故里。无奈之下,曼殊遂于9月初乘博爱丸返国。于舟中作伪遗书寄林紫垣,言已蹈海自杀。船抵上海,曼殊登岸赴苏州吴中公学任教。据当年跟他一起共事的包天笑回忆:“曼殊从日本渡海而来,即到苏州,神清貌癯,穿一破旧之布衲,我等延之在吴中公学教书,时居喜作画,为我画一《儿童扑满图》。尔时在清季,我辈正竞谈革命,扑满者,隐为扑灭清朝之意。”(参看文芷《曼殊上人诗册》,见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所辑《艺林丛录》第五编。)在苏州稍作逗留,曼殊旋又转至上海《国民日日报》社任翻译。这组诗是他临离开苏州时连同一幅画一并送给汤国顿的。当时包天笑亦有两首《送别苏子谷》诗,分别为:“剑不光芒酒不温,沉沉歌哭叩天阍,死生流转终相值,风雪来招武士魂。”“激浪怒涛翻海水,腥风羶雨扑胡尘。低徊我自无言说,珍重前途为国民。”

汤国顿名睿,广东人,康有为弟子,曼殊在吴中公学时的同事兼好友。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国银行总裁,1916年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中,代表已独立的广西军阀陆荣廷同广州拥袁军阀龙济光谈判,在4月12日的珠海会议上,被刺杀。一说汤国顿是曼殊在大同学校的老师;此诗为他离开东京时并画留赠给他的。不过,从诗题看(直称汤氏其名),老师之说未必允当。若从内容上考量,将此诗断为离日时赠友之作似更切合。

注释

[1]蹈海鲁连不帝秦——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公元前258年,齐高士鲁仲连去赵国游历,适逢秦兵包围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赞王派使者辛垣衍劝说赵孝成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往见辛垣衍,申明利害,极力劝阻,并说:“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鲁连即鲁仲连。秦,这里比喻帝国主义列强。按:曼殊当时毅然加入陈独秀领导的“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的“青年会”。自此进入了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他把苦闷抛在一边,把孤独遗向过去,肩着苦难,沐着血腥,义无反顾地投入民族解放的前沿。故此处“不帝秦”的“鲁连”,实乃诗人之自况。

[2]浮身——指自身四海飘零,行踪无定。

[3]国民孤愤——指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的愤慨。孤愤:耿直孤行,愤世嫉俗。《韩非子》有《孤愤》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

[4]鲛绡——一种鲛人所织的不透水的龙纱。典出《吴都赋》,李善注:南海中有鲛人,水居如鱼,善于纺织,曾出水寄寓人家卖绡。临去时,向主人索一盘子,泣泪变珠盈盘,以赠主人。这里指挥泪作画。又据《述异记》卷上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这里指所赠画幅的绢本。——以上两句意谓:自己将饱蘸着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愤恨的泪血,倾注到画幅上,以此赠予老友汤国顿。

(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1]披发长歌览大荒。[2]

易水萧萧人去也,[3]一天明月白如霜。[4]注释

[1]海天——此处形容战争规模大,范围广。龙战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语出《易经·乾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战,旧时称群雄并峙,互相争夺。玄黄:《易经·坤卦·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此指凝血的颜色。——此句借指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2]披发长歌览大荒——语本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此句意谓:祖国危亡,堪可长歌当哭,凝注神州大地的浮沉。

[3]易水萧萧人去也——典出《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末年,卫国人荆轲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太子丹派他去行刺秦王。赴秦时,太子丹与宾客皆以白衣冠相送于易水之上。此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象声词,这里指寒风的声音。人,指荆轲。这里是作者自比。

[4]“一天”句——借景言情,谋求兴象之合,曼殊堪称此道高手。末句以景语、壮语作结,慷慨激昂,悲壮豪纵,读之令人感发兴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