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筝人绘像(二首)
(一)
收拾禅心侍镜台[1],沾泥残絮有沉哀。[2]
湘弦[3]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4]劫后灰。
题解
这组诗作于1909年夏天,发表于1910年12月《南社》第三集。1909年1月2日,曼殊离上海东渡日本东京,与陈独秀(仲甫)同住神田清寿馆,时与艺伎百助眉史相往来。这两首诗当系描述曼殊为百助眉史绘像时的情景和感受。所谓调筝人,即百助眉史之别称也。柳无忌在《苏曼殊及其友人》尝谓:“百助眉史和曼殊的关系最密切。现在我们还可以看见曼殊为她手绘的像,题名《静女调筝图》的就是。此图曼殊曾印成明信片,分送友人,邓秋枚和包天笑处各有一页,都是曼殊加上题识送给他们的。……所谓百助眉史者,实在是一个日本伎女,在《海上蜃楼》(包天笑著)中也曾提及过,称她为‘东方之美人’,妙婉无伦。她也是曼殊诗中的调筝人。” 又,这组诗的第二首,作者原注为:“口为眉史绘相。”不少论者认为是陈独秀(仲甫)的作品。究竟以孰说为是,已难具考。
筝——古乐器,形状像瑟,十二弦,后为十三弦,相传为秦时蒙恬所造。有弹筝、掐筝两种。《因话录》:“秦人鼓瑟,兄弟争之破而为两,筝之名由此始。”
对于这两首诗,熊润桐评论道:曼殊的“女弟子倾城女史题他的画,曾有句云:‘佛心本多情,辞俗情难扰。’读了这几首诗,益发信了。”(《苏曼殊及其燕子龛诗》)杨德邻亦赞曰:“一缕深情,不可以字句间求,菩萨低眉,山间猿鹤,都能悟彻。”(《锦笈珠囊笔记》)
注释
[1]禅心——佛教用语,指专一礼佛、清静寂寞的心境。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静虑”“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佛学东渐后,“禅”的意涵也不断地丰富。“禅”不仅是通过静虑的自讼、自觉,而且是静虑覆盖下的自我审视、自我洗涤、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跌落、自我升华、自我顿悟等等。镜台——即明镜台,指心。佛教用语。比喻极其清静空无的境界。《传灯录》载楞伽宗五祖弘忍欲立法嗣,令门人各写一偈,上座神秀夜间于壁上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后来舂米行者慧能又作了两偈,其一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染尘埃!”另一偈为:“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
[2]沾泥残絮有沉哀——此句诗人自注:“尝作《风絮美人图 》 寄晦公广州,晦公寄余诗有‘向人风絮有沉哀’句。”据 《燕子龛随笔》载:“(晦闻)居士有蒹霞楼,余作《风絮美人图》寄之。”按:晦闻原诗写于1909年,题为《曼殊自日本寄画作风絮美人,题〈为调筝人绘〉,命之曰〈春怨〉,赋此答之》。全诗如下:“东海遗书久未裁,殷勤缄札几回开。三年违别兼春暮,一纸将愁与画来。入世蛾眉宜众妒,向人风絮有沉哀。怜君未解幽忧疾,讵为调筝又怨猜。”
沾泥残絮——以残絮沾泥为喻,状禅定状态,寂然无所动心。语出赵德麟《侯鲭录》卷三:苏东坡在徐州,参寥往访,东坡席上令一伎戏求诗,参寥口占一绝,中有句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3]湘弦——语本屈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之句,原指神话中楚国女神湘灵的琴弦。此处借指百助所弹之筝弦。曼殊于《燕子龛随笔》中尝录谭嗣同《古意》:“素手闲调雁柱筝,花雨空向湘弦洒。”
[4]香火——香与灯火,皆为佛前供奉之物。古人盟誓时所必用,故佛家语中有所谓“香火因缘”,指人缘契合,如结盟于前世。劫后灰——佛家语,谓“劫火”之灰烬。梁朝释惠皎《高僧传·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知,可问西域胡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此语又见于《断鸿零雁记》:“余等遂徐徐蹋石而上,既近(龙山寺)山门,有联曰:‘蒲团坐耐江头冷,香火重生劫后灰。’余心谓是联颇工整。”按:此处以“劫灰”喻死灭之心灵。
(二)
淡扫蛾眉[1]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2]
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3]付与谁?
注释
〔1〕淡扫蛾眉—— 意谓不施朱粉,葆其天然丽质。语出唐人张祜《集灵台·其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2]同心华髻结青丝——作者自注:“汉元帝时有同心髻,顶发相缠,束以绛罗。今日本尚有此风。”华髻,华美的发髻。
[3]梨花——比喻女子秀洁的容颜。此处为“梨花带雨”之略语,形容调筝人涕泪纵横。语出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