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岛》原文与翻译、赏析

翁加雷蒂



他来到一个

永远是黄昏的海岸上,

那儿有古木参天的森林。

再往深处走,

只听得羽毛的音响在召唤他,

炎热的水发出刺耳的击拍声

把羽毛的音响溶化,

这时他看到一个精灵

(本来没精打采,后又振作起来);

回身往高处看,

原来是一个仙女,

她伸直身子抱住一株榆树,

沉沉入睡。



他时而想到幻影,

时而想到真正的火焰,

后来到了一块草地,

那儿的阴影,在处女的眸子里

显得十分浓密,

像橄榄树下的黄昏一样。

树枝上,慢慢滴下了

一丝丝箭似的雨水,

那里,羊儿在宁静温馨的环境下

打盹,有的羊儿

却在熠熠发光的地毯上觅食,

牧羊人的手透明得像玻璃,

亮油油的,仿佛害过

一场小小的热病。

(钱鸿嘉 译)



【赏析】 进入20世纪以后,意大利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更趋尖锐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尚未愈合,法西斯统治的阴影又漫过意大利半岛。这使人们普遍感到前途无望,死亡瞬间就会发生,“死亡正威胁着文明世界,迫使人们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对永恒的来世来说,生命只是瞬息间的浮华。人的肉体即渐渐衰老,直到消亡。想到此,人们不禁颤栗不已。”(翁加雷蒂语)诗人们于是努力在诗歌创作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运用简洁明快的诗体,吸取象征派诗人的赋诗法,写出梦幻般大自然的美丽,以此来隐喻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诗人被称为“隐逸派”诗人,翁加蕾蒂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来到一个/永远是黄昏的海岸上,那儿有古木参天的森林。”诗人起笔就把读者引到了一个远离现实世界的幻想中的海岛,在这个海岛上,有羽毛的音响,仙女沉睡的娇姿,浓密的草地,恬静的羊群……神秘而温馨的境界,虽不能满足人的各种生活需求,却是人的心灵的理想归宿。隐逸派诗人常常通过构想虚幻的境界来摆脱现实中的失望情绪,这幻境既然是虚的,所谓心灵的安宁也就不免有了点自我欺骗的味道。但若抛开思想意义不谈,这类隐逸派诗歌则往往引人进入一个纯美的境界,给人各种美妙的感受。这并不仅仅是由于境界的虚幻,也由于诗人描写的细致、精妙、出神入化。“只听得羽毛的音响在召唤他/炎热的水发出刺耳的击拍声,把羽毛的音响溶化。”这两种音响多么不合谐,偏又融合在一起。“羽毛的音响”暗示了仙女的存在,同时,声响的幻化描写也为仙女的出现起了先声夺人的作用。而当他 (即诗人)看到仙女时,却见 “她伸直身子抱住一株榆树,沉沉入睡。”这似平常的一笔暗示出诗人对安然恬静心境的追求。他不敢相信那心境能得到,因而想到“真正的火焰”——诗人内心的这种不合谐音就使他难以把自己融进那幻境(或说理想化了的大自然)之中。他只能像一个观光者那样看一下,听一下,感受一下,却不能融化自己。像一个孤独的影子,那一切的美只增加了他的感伤情绪。但他毕竟还是领略到了那些美:草地的阴影“在处女的眸子里/显得十分浓密,像橄榄树下的黄昏一样。树枝上,慢慢滴下了/一丝丝箭似的雨水,那里,羊儿在宁静温馨的环境下/打盹,有的羊儿/却在熠熠发光的毛毯上觅食。” 一切都是美的,只有牧羊人的手“像害过一场小小的热病”。这又是一种不合谐,是诗人总摆脱不掉的现实思想的侵袭: 有了牧羊人,那羊儿怎得永远的恬静?

这首诗在用词上极为讲究。“羽毛的音响”、“炎热的水”,这都是诗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融进了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各种感受。“像橄榄树下的黄昏”,“一丝丝箭似的雨水”、“熠熠发光的地毯”……用语惊人,蕴含丰富,构画出了鲜明、细致而又略带不合谐的感觉意象。读《岛》一诗,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耳闻各种清脆之音,目睹诸般静美之景),又让人感到那境界可望而不可及,因而容易导引人们对它的向往。这是一首典型的隐逸派诗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