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原文与翻译、赏析
杨基
春色醉巴陵①,阑干落洞庭②。水吞三楚白③,山接九嶷青④。空阔鱼龙气⑤,婵娟帝子灵⑥。何人夜吹笛⑦,风急雨冥冥。
【注释】 ①巴陵:岳阳县的别称,唐时曾在这里置巴陵郡。②阑干:春色纵横散落的样子。洞庭:即洞庭湖,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下可俯瞰洞庭湖。③三楚:秦汉时将楚国分为东、西、南三楚,此代指战国时的楚国地域。④九嶷:山名,又名苍梧,其山有九峰相似,故名。山在湖北宁远县境,相传舜帝南巡,死后葬于此处。⑤鱼龙:古动物名。《汉书·西域传赞》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躍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燿日光。”这里借谓洞庭湖水气象万千,极富变幻。⑥婵娟:美好的样子。帝子: 即湘君湘夫人。传说原为舜帝之二妃娥皇、女英,舜死于苍梧,二妃寻至南方,没于江湘之间,成为湘江女神。⑦何人夜吹笛:《博物志》记载: “贾客吕卿筠善吹笛,月夜泊君山侧,命酒吹笛。忽有老父拏舟而来,袖出笛三管,……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漾,鱼鳖跳喷; 五声六声,君山上鸟兽叫噪,月色昏暗。舟人大恐,老父遂止。饮满数怀,掉舟而去,隐隐没入波间。”
【诗大意】 巴陵的春天多么令人陶醉,洞庭湖中装满了散落的春色。水势浩荡,三楚大地辉映在银光之中,山色青翠,将远处的九嶷高峰连成一片。空阔的洞庭涵蕴变幻,气象万千,就像隐约出没的湘水女神那样美丽而多情。是谁夜半吹起了笛子,神奇的音乐竞引来天色昏冥,风急雨暗。
【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诗人洪武六年 (1373)奉使湖广时所作。文学史上,题名“岳阳楼”的诗歌往往把洞庭湖放在中心位置加以描写,杨基的这首同名诗作,更是一幅洞庭春色图。在前人的诗歌里,洞庭湖浩渺壮阔的声势已被描绘得相当充分,孟浩然的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等,都是关于浩荡洞庭的不朽名句。长期生活在吴中柔媚明丽之乡的杨基,乍登岳阳名楼,饱餐洞庭春色,竟使一支秾纤的秀笔也染上了洞庭湖水特有的雄浑之气。同时,诗人又以细腻的诗心,表现出洞庭湖明媚、空灵的意趣,使得洞庭湖的春色成为秀美与壮阔的和谐统一。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首联起手不凡,从整体观察和主观感受入手,一下子就传神地展现出巴陵城和洞庭湖融成一片的春色。诗人站立岳阳楼头,东望巴陵,西临洞庭,敏锐地捕捉到了春色东渐的痕迹。上句的“醉”字以诗人的心理感受为基础,活脱脱地毕现出巴陵城消融于春色之中的沉酣状态,下句的形容词“阑干”和动词“落”,不仅交待了洞庭春色的来源,更使抽象的春色具有了视觉上的动感。一般的诗人惯常将春色寄予一花一木、一石一波之中,进行以细知著、以小见大的烘托渲染,而杨基则一反常例,于整体着眼,于大处落笔,从对巴陵城的陶醉发现洞庭湖的烂漫春色,又从春色的纵横散落发现春色流逸、侵染的足迹,这种全方位的审美视角,配合着简洁而又高度心理化、视觉化的描写,活化出春色旖旎骀荡、无处不在的神韵。
颔联接着描写洞庭山水。水势与山态对举,分笔对仗描绘,并采用古代山水绘画中 “平远” 的透视方法。自近望远,水 “白” 而山 “青”,形成视觉上的明晦对比。“吞三楚”、“接九嶷” 的动态描绘,分别给人以浩翰和辽远的感觉,并同青白的颜色效果相结合,造成生动的气韵。“水吞三楚白,山接九嶷青”,诗句呈现出浑阔冲融而又缥缥渺渺的意境。诗人借助绘画技巧,取得诗画交融的艺术效果。更可喜的是,诗人在洞庭山水的刻画中也融入了浓郁的春色,“吞”和 “白” 写出了春水漫涨中的声势与光泽;“接”和“青”则在一片青翠中写出了春色的葱茏和蔓延,至此,从巴陵城中纵横散落的洞庭春色已经是处处可辨了。
颈联写春色笼罩之中的洞庭湖水,但已不再像颔联那样采用细致的工笔刻画,而是调动起想象与比喻的灵思。诗人先是欣赏到春水的动荡变幻,用“鱼龙气”来比喻形容湖水的空阔无际、气象万千,既而又发现春水的空濛潋滟,因而将整个洞庭湖想象、比喻为风流婀娜的湘灵,她倩影婵娟,灵韵飘溢,使空幻的湖水变得更加神秘而多情。苏轼曾用联想与比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美丽的西湖比作吴越的美人西施。杨基也把洞庭湖比作湘君湘夫人。湘江发源于广西流入洞庭,地理上的关合使得此比喻之贴切、想象之神妙,完全可以同苏诗媲美。在另一首《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中,诗人也曾用“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的句子把君山比作湘灵,可见在诗人的眼中,只有美丽的湘灵才能真正代表洞庭山水的魅力。
最后,诗人化用《博物志》中的典故,将发生在湖中的一则神话故事引入诗中,用听觉与视觉相互转换的特殊手法,描绘了洞庭春夜的一幕神奇景象。先是清夜的笛声引起诗人的注意,情思随着悠扬的笛声而远逝,突然,湖上月色暗冥,风雨大作,那缕笛声也消融在风急雨暗之中。这确实是洞庭湖水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霎那,诗人不仅及时地捕捉了由一缕笛声到满湖风雨的转换,表现了春日洞庭最精采的时刻和臻于神化的境界,而且还在“何人”的疑问中,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夜半笛声引起了满湖风雨,而那个“隐隐没入波间”的神秘的吹笛人到底是慕、是怨?是爱、是恨? 抑或是歌、是泣?
自然山水的魅力来自自身的瑰丽多变,杨基的这首《登岳阳楼》正是抓住了洞庭春水富于变幻的特征,生动地展示出洞庭湖雄浑壮阔、含蕴多情、神异奇特的种种侧面,使对洞庭春色的描写达于神境,终于赢得后人“五言射雕手” (沈德潜 《明诗别裁》) 的高度赞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