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翻译、赏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离离: 野草茂密的样子。②王孙: 贵族后代,此指出门远游的人。③萋萋: 草茂盛的样子。
【赏析】 白居易是位早熟的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才16岁。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前冠有“赋得”二字,古代称作“赋得体”。所谓 “赋得”,是指限定某一诗题来作诗,作这种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间欢聚或送别时,指定一个题目,人各赋诗,以发抒情怀; 一种是应考之作,是由考官指定诗题,士子按题作诗,也例在题前加“赋得”二字。无论哪种情况,限题作诗,总是一种束缚,所以古来难有佳作,而白居易这首诗,既能紧扣诗题,又写得感情深挚,富有个性,可以说是古代“赋得体”诗中的绝唱。
这首诗命题为“古原草送别”,所以诗中必须把咏草和送别关联起来,也就是说必须寄别情于咏草,借咏草而抒别情。草与别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楚辞·招隐士》 中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萋萋春草之景,寄托对游人不归的悠悠之情,意境深远,余味无穷,看来这首诗的命题或缘于此,但又独创新意,别具情怀。
全诗八句,有六句完全咏草。在一望无边的古原上,铺满茂密的青草,它们一年一度枯而又荣。虽在秋天时经过野火的焚烧,茎叶俱遭摧残,但每逢春风吹来的时候,却又再次抽芽长叶,密密丛丛地铺满原野,现出无限生机,这是何等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精神啊!诗人这里虽在咏草,但却有意从枯而又荣的角度着笔,歌咏它的性格,赞叹它的精神,这就必然会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从而含有对人生富有启迪的哲理了。
诗的五、六句继续写草,但进一步落到古原送别上。“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古道、荒城,本属一片荒凉景象,而行人即将上路,沿古道,经荒城远别而去,又怎能不倍增离人之惆怅?但诗人却又独出心裁,别具肺腑,特地用充满生气的芳草来慰藉行人,以壮行色。清香弥漫的春草,生长在古道两旁,蔓延远长,将一路伴随着行人远去;沐浴于阳光之下的绿毯般的嫩草,装点着荒城,秀色可掬。这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不正可销行人之愁绪,慰离人旅途之寂寥么?诗人不说古道、荒城上长着青草,而特意用了 “侵”、“接”两个词,这不但形容了青草滋生的茂盛,同时还把春草拟人化了,似乎他们有意如此,点缀起荒城、古道,以慰行人一路之寂寞。全诗以“又送王孙(贵族后代,这里指出门远游的人)去,萋萋满别情”作结,说举目芳草萋萋,行人即将远去,终是别情难舍,恰如这满原春草。值得玩味的是,这里说 “又送王孙去”,前边说“春风吹又生”,这两处 “又” 字实际是相互呼应的。草可枯而又荣,人也可别而复聚,虽然末两句别情浓重,但仍然充满的是乐观精神。这与一般的低徊缠绵的离别诗完全不同,正显示出少年诗人的顽强豁达的性格和过人的艺术才华。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载诗人16岁到长安时,曾拿了此诗去拜谒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人的名字,便戏谑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他读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后,就止不住拍案叫绝,慌忙改口说:“有诗如此,居亦不难。”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已被人所称道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