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宋山水诗鉴赏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唐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阑,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屹立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是著名的登临胜地,自唐以来,诗人们为它写下了许多名篇。其中如孟浩然、杜甫的题咏之作都称绝唱。黄庭坚的这两首诗则别开生面,传神地写出了一个久谪遇赦的诗人在风雨中登楼眺湖的所见所感。

第一首写诗人登楼的感受。黄庭坚在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政敌诬陷,贬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县)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到绍圣五年(1098),又被移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东北)。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险恶,年过半百的诗人在遭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之后,已经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贬所的居室称为“槁木庵”和“死灰寮”,他对于出峡还乡或回朝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数年之后居然遇赦东归,活着经过了瞿唐、滟澦的天险,并于徽宗崇宁元年(1102)正月到达巴陵(今湖南岳阳市)。二月一日,诗人冒雨登上岳阳楼,临眺着气象万千的洞庭湖,一种绝处逢生、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这“一笑”,既有庆幸生还的喜悦,又有追怀往事的凄楚,言简意赅,感人至深。而且,未到江南已先一笑,若到了江南故乡,见到了久别的亲朋,又当如何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余地。应该说明的是,“生入” 一句是用《汉书》中所记班超晚年上书请求“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典,但仅用其字面,读来浑然不觉,犹如水中着盐。

第二首写诗人登楼所见。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风雨中的洞庭湖(由于此处湖面狭长,故称之为“川”),湖心君山的群峰宛如神女的十二个发髻。这种比喻,唐人已经用过,例如雍陶《望君山》: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但黄庭坚把神女落实为相传是居住在君山的湘君湘夫人,这就使此诗与屈原的美丽诗篇以及有关的美丽传说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读者联想浮翩。而且,以“十二鬟”比拟在迷濛的雨幕中起伏隐现的君山群峰,也比“一螺青黛”的形象更为生动。若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位于洞庭湖万顷碧波之中的君山是极为秀丽的,刘禹锡《望洞庭》诗中把它形容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可是当黄庭坚凭栏远眺时,见到的是风雨满天、湖波汹涌的另一种景象。于是诗人忽发奇想: 如在此时泛舟湖面,从如山的白浪之间观看苍翠的君山,那该是何等的壮丽啊! 毫无疑问,最后一句是从刘禹锡的诗句而来的,但是黄庭坚并不是简单地袭用成句,而是推陈出新: 一方面,把平静如镜的“白银盘”改成奔腾起伏的“银山”,使洞庭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它非凡的气势。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从远眺画面变成了置身于画面之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活用前人成句而不为所拘的手法,或许就是黄庭坚所提倡的“夺胎换骨”之法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