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枫桥夜泊》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继《枫桥夜泊》唐山水诗鉴赏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次路过苏州,停船枫桥,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写下了这首传诵人口的七言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个十分精彩的开篇。但这里写的究竟是夜半?还是清晨呢?关于这一点,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从末尾那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看来,好象是夜半。古乐府里有《乌夜啼》这样的诗题,乌鸦是可能在夜间啼叫的。如果是上弦月,月落的时间也恰好在夜半。至于“霜” 呢,清晨或夜间都可能出现。所以,把“月落乌啼霜满天”讲成夜半的景色是可以的。不过要提醒一下的是,这“霜满天”并不是视觉的形象,因为谁也看不到天上的霜,诗人自然也看不到。“霜满天”不过是表述了诗人的一种寒冷的感觉而已。在那个愁思萦绕的不眠之夜,他躺在一只小船上,看着天边的残月、江岸的枫树和渔舟中的灯光,彻骨的寒气袭来,仿佛把诗人凝固在冰的世界里。诗人甚至一夜都没有合上眼睛,由此才这样细致地观察到这一句所写的景物。

第二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 中的 “枫”字,也有不同的说法。清代的王端履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说,枫树最怕潮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江南水边多的是乌桕树,它的树叶经霜变红,诗人误认为是枫树了。可是谁又能肯定当时就没有那么几棵枫树不怕潮湿,偏偏就生长在江边呢?诗人用 “江枫”这个词,让人联想起《楚辞·招魂》中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的诗句,因而更增添了凄凉、哀伤的情调,这和全诗的情绪是正相吻合的。“愁眠”应当是指愁眠之人,即诗人自己。“对”有“偶”的意思,可以引申为陪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江边的枫树和渔人的灯光陪伴着自己这个愁眠的人。

后两句写的是寒山古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在苏州西郊的枫桥镇,最初建于南朝梁代,原名 “妙利普明塔院”。初唐时诗僧寒山、拾得曾住在这里,所以称“寒山寺”。至今寺内还有他们的雕像。

在寒冷的秋夜里,船停泊在枫桥下,河面空阔而沉静,只有江枫渔火为伴,诗人久久不能入睡。月落乌啼带来的凄凉已经够他受的了,这时,寒山寺的钟声又一声声送到客船上来。这清冷、空远的钟声,既打破了半夜的寂静,又更增加了半夜的寂静,这钟声仿佛 一声声敲打在他那孤寂的心上,当然也就加深了彻夜不眠的客愁。

一般人读这首诗时都认为是夜半景色,整首诗所写的也都是夜半的感受。这样讲是可以的,但还不够味。“江枫渔火”是终夜所对,“钟声”是半夜所闻,“月落乌啼霜满天”则是天将晓时所见所闻所感,一整夜大自然的景色给诗人酿成了 “愁眠”的气氛,整首诗也全部用“愁眠”二字贯穿,可谓情景交融。可是,按照顺序,应当是先因愁而不眠,继而看到江枫渔火,然后听到夜半钟声,最后才接触到天快明时的月落、啼乌、霜气。而诗人却采用了倒叙的方法,从清晨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起,将最后发生的放在最前面,从而写出一整个不眠之夜。这种倒叙的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大家所熟知的孟浩然的《春晓》就是这样写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甫的《腊月》诗也是如此。

现在寒山寺的那口钟,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再一次建寒山寺时重新铸造的,寺里原来的钟——诗人张继曾听过它声音的钟,早已不知去向。但是被张继写进里的钟声却永远回荡在读者心中。而苏州城外那座枫桥、那个寺庙以及它们周围的一切,也都染上了浓厚的诗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