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缑山西峰草堂作》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岑参《缑山西峰草堂作》唐山水鉴赏

岑参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

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

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

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

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

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

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

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

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

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

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

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这是岑参早年之作。当时他受到社会上崇尚道教,热衷隐居风气的影响,在山中定居了五年,写下不少赞美隐居生活的诗篇。缑山又名缑氏山,在嵩山西几十里,与之遥遥相对。这首诗的特点在于状写山水与称颂隐居生活相结合,融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体。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诗人所居草堂在缑山之上,面朝东,所以开门就能见到青翠的嵩山。住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会不知不觉地产生返归自然的愿望。“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耳目变得清静了,平时所谈的竟是打渔、砍柴一类的话头。光耳目清静还不够,还要求得心境的清静,于是“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古人的书籍也抛在了一边,免得搅乱宁静的心情,只有冥然独处才能领会自然中蕴藏的无穷奥妙。“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天色渐渐暗下来,已是黄昏时分。“喧”字下得好,把原来冷清的山林衬得更为幽静了。山间的暮景与诗人静化了的心灵溶成了一体,他的心在这里找到了归宿,“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自然似乎正在向他启示这一点,“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诗人凭靠在桌几上,长久地观看秋叶的飘零,仿佛落叶的返本体现了一种归回自身的冲动,它们不正是在启迪一种人生哲理吗? 以上的感受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渔樵之言,所以接着诗人觉得需要寻找知音,“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求仲是汉代隐士蒋诩的朋友,诗人在孤独中多么希望找到这样的同道呀。这是离群独处的隐士往往会发出的叹息。这时山峰在诗人眼中也变得孤独了,“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出”用得极妙,一阵雨后,嵩山的轮廓变得格外分明,突兀在平原之上,给人忽然冒出之感,自然的变化与诗人心境的变化配合得十分紧密。“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这句是说山间生活使人的精神更加恬淡,对道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厚。下一联又通过写景来证实它,开晴之后云气飘动,有几缕飞入了诗人的草庐,拂拭着枕席,似乎与人在进行亲密的交流。远处帆影移动,若隐若现,仿佛正向窗中驶来。“遥”字用在云气之后,极其传神。这两句充分传达了自在的神韵。最后诗人对感受的这一切无人领会深觉惆怅,“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尚平是东汉的隐士。古人已不可追,诗人只有孤单地伫立,直至云气散尽,月上林园。

全诗在一定程度上融景物与人生哲理为一体,含蕴绵邈。但是由于诗人尚未深入接触社会,因此内容显得比较单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