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序|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 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 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 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 固有间矣,斯可谓知无心者也。夫心无为, 则随感而应,应随其时, 言惟谨尔, 故与化为体, 流万代而冥物⑩, 岂曾设对独遘(11)而游谈乎方外(12)哉!此其所以不经(13)而为百家之冠也。

然庄生虽未体之, 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14), 序万物之性, 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15)之道,上知造物无物(16),下知有物之自造(17)也。其言宏绰, 其质玄妙。至至(18)之道,融微旨雅(19),泰然遣放,放而不敖(20)。故曰, 不知义之所适, 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21);含哺而熙乎澹泊(22),鼓腹而游乎混芒(23)。至人极乎无亲, 孝慈终于兼忘,礼乐复乎已能,忠信发乎天光。用其光则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独化(24)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也。

故其长波(25)之所荡, 高风之所扇, 畅乎物宜, 适乎民愿, 弘其鄙(26),解其悬(27),洒落之功,未加,而矜夸所以散。故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已当,经昆仑(28),涉太虚,而游惚恍之庭(29)矣。虽复贪婪之人,进躁之士,暂而揽其余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犹足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况探其远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绵邈清暇(30),去离尘埃而返冥极(31)者也。

(“四部备要”本郭象《庄子注》)

注释 ①本——根本,本原。②“言虽无会”句——无会,无人相合。独应,独自应答。③虽当无用——虽然正确而不被采用。④言非物事——谓言论超乎事物之外。⑤寂然不动——指静默无为的人。⑥间——指间隔,距离。或作“闲”,误。⑦“斯可”句——斯,此,指最高的理想人物; 一说指庄子。无心, 无心所指。⑧言惟谨尔——说话惟独谨慎。⑨与化为体——与外物的变化合为一体。⑩冥物——与物冥然契合。⑾设对独遘——自设自答。⑿游谈乎方外——谈论于世俗之外。⒀不经——不合常理。⒁统——总会。⒂内圣外王——内圣, 内心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王业外在的作为。⒃造物无物——没有造物主。(17)有物之自造——万物都是自己造成的。⒅至至——至极。⒆融微旨雅——融会精微, 旨意纯正。⒇敖——游玩,散漫。(21)蹈其大方——合于大道。(22)“含哺”句——含哺而熙, 口中含着食物而嬉戏;澹泊,恬静无为。(23)混芒——混沌蒙昧,指人类未开化的状态。(24)神器独化——天下独自变化。神器,指天下、国家。(25)长波——影响。(26)弘其鄙——从低下的水平提高起来。弘,提高,开阔;鄙,粗俗,低下。(27)解其悬——解开倒悬,即消除苦闷。(28)昆仑——占人以为是得道之人所居之地。(29)惚恍之庭——似有似无的处所。(30)绵邈清暇——长久高远, 开阔超脱。(31)冥极——幽远的极处。

赏析 郭象在序文中,开门见山,以“知本”二字来概括庄子学说。在郭象看来,“知本”者,即在于知“无心”, 只有达到了“知无心”的程度, 才可以使“心无为”,才可以“随感而应,应随其时”。而庄子的学说正是这种“知本”,亦即“知无心”的学说,因此,郭象盛赞庄子学说为“百家之冠”了。

接着,郭象用“言则至矣”为纲,具体地、如数家珍般地说到庄子学说的好处:即“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总而言之,就是“其言宏绰,其质玄妙”。在郭象看来,庄子学说既然有如此好处, 因此就是达到了“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的极高的精神境界。

然后,郭象又进一步对庄子学说在现实社会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估价。他把庄子的思想比作浩荡的“长波”和清爽的“高风”,认为它“畅乎物宜,适乎民愿”,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排解尘世的忧烦。即使是那些“贪婪之人”、“进躁之士”,也可以受到庄子学说与思想的影响,达到“去离尘埃而返冥极”的境地。

《庄子》是一部大书。庄周以其汪洋恣肆、出神入化、幽玄浩瀚的文笔,描述他心目中的大千世界,表述他对于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他的学说,集中阐发了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意识和思想。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齐物者,万物皆同之谓也)。人的精神追求,应该和“道”一体化,心悦诚服地接纳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从而获得自由,过上毫无拘束的生活。达到这样的修养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表述,就是“心齐”,也叫“坐忘”。后来,庄子的学说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道家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他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最佳作品,也是中国和世界散文创作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高峰。

郭象是我国晋代以“玄冥”、“独化”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思想家。他的《庄子注》在我国庄子思想(推而广之,就是道家思想)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这篇序文,反映了郭象对于庄子学说的基本认识和评价。就这篇文章的整体来看,郭象是以庄子思想和学说的知音与推崇者的身份出现的,他着眼于庄子思想的内涵与实质,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至于庄子文章的文采和风格虽然不是他所关注的重点,但也有所涉及,如文中写到的“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之类,就可以看作是对于庄子学说整体面貌的描述,也可以理解为对于庄子文章文采风格的体味和总结。

这篇序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约,直截了当。没有过多的空泛的议论,只是从总体上对庄子学说进行把握和概括;在逻辑上,条理明晰,层层递进。这既起到了对整个《庄子》 (或者说郭象《庄子注》)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促使对于《庄子》以及注文感兴趣的人们尽快地翻到全书的正文,正式启读《庄子》的原文以及郭象的注解。这不就是一篇序文所应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