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割让给日本①, 已经三十几年了。我们听见朝鲜有独立运动②,印度有不合作同盟③, 独不曾听见台湾有什么革命的历史。台湾人是我们嫡亲的同胞,被割让了之后,难道就把祖国忘记了吗?道是我们对于台湾同胞的一个普遍的怀疑。
还有使我们怀疑更加深一层的是我们常常听见在厦门地方常常有台湾人借日本人的势力来和自己的祖国的同胞斗殴。这是无可讳言的顶不愉快的事实。
有上两种原因,所以我们对于台湾同胞下的判断,是台湾人不革命,是有台湾人忘记了中国。
明心君有一天来找我把他做的《一个台湾人告诉中国同胞书》给我看。我看了才豁然大悟,我们是把我们台湾的同胞误解了。台湾人不是不革命,是革命的消息没有传播出来呀!
还有, 台湾人也不是忘了祖国。厦门地方和中国人斗殴的台湾人,是日本人收买来的台湾的无赖, 借端生事, 以好勒索赔款的。——呵哈!原来才是日本人所使用的恶劣的手段。
天大的疑惑在一言两语之间便解释了,这可见宣传的效力是不可轻视的。
台湾人之所以招误解,是由于台湾人自己不肯宣传,然而台湾人之所以不肯宣传,实在是不敢。明心君对我说: 日本人统治台湾的法律,是不准台湾人批评政治和非难台湾政府一切的设施的,假使台湾人要非难政府,或者加入中国的国民党,政治结社,做书立说, 向中国人介绍的,均处以相当的有期徒刑或罚金。呵! 台湾人处在这样横暴的高压政策之下,你叫他怎么肯够敢于宣传呢?
我读明心君的文章使我解了很大的疑惑,听他一番话,又使我佩服他的勇敢。虽然他的文章不免话而不详,我希望他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以后更努力介绍,努力宣传, 以蔚成台湾民众的彻底的革命,所以他希望我做篇序,我也就乐于写了这几行来表示我自己的意思。
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序于广州
(《毋忘台湾》,广州丁卜图书馆1926年出版。)
注释 ①台湾割让给日本——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次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订立了所谓结束战争的《马关条约》。根据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台湾被割让,为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达半个世纪之久。②我们听见朝鲜有独立运动——自1905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朝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一直进行着。仅1918年就爆发了 50次罢工, 参加者达6千多人。1919年更发展成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大起义,全国218府有211个府起来响应,起义的群众达200万人以上。这次起义后来虽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朝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仍不断发展。③印度有不合作同盟——这里指1919年3月,在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当局颁发的《罗拉特法》斗争的推动下,国大党领袖甘地(1869—1948)决定放弃与英国殖民主义者合作的计划,成立“萨蒂亚格拉哈同盟”(即“不抵抗同盟”),号召印度人民采取不合作、消极抵抗的方式,如罢工、绝食等来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暴力压迫的斗争。
赏析 《毋忘台湾》,作者为明心、杨志成。明心,姓张,名秀哲, 台湾人,当时是岭南大学学生。明心写了《一个台湾人告诉中国同胞书》,郭沫若为此文写下了这篇序。后来,杨志成写出《看了<一个台湾人告诉中国同胞书>》,并与明心的文章合编成《毋忘台湾》,郭沫若原序文也就改做这本书的序了。
郭沫若写此序的基本思路是误解——解除误解——误解产生原因。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来疑问:台湾割让给日本已经30多年了,有同样命运的朝鲜发生过独立运动,印度产生过不合作同盟,而不曾听到台湾有什么反抗的历史。还有一个顶不愉快的事实,就是在厦门一带常常有台湾人借日本人的势力来和自己的同胞斗殴。于是有了这样的判断——带有误解的判断,台湾人不革命,有台湾人忘记了祖国。
然而,这么大的误解,竟然由明心君送来的《一个台湾人告诉中国同胞书》给解除了。“台湾人不是不革命,是革命的消息没有传播出来呀!”“台湾人也不是忘记了祖国。”厦门地方和中国人斗殴的台湾人是日本人收买来的台湾的无赖,借端生事,以好勒索赔款。原来如此,真相大白!
郭沫若并没有直接说他所序的书有多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一本书能解除如此大的误解,它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这正是作者作序的高超之处。
误解消除了,作者接着要探究误解产生的原因。台湾同胞所以招误解,是由于他们没有把真相宣传出去。没有宣传出去,是因为他们不敢宣传。不敢宣传是因为处于“横暴的高压政策之下”。台湾同胞没有言论自由。要将真相告诉大陆同胞,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的。然而,正是在这么大的风险面前,明心写出和出版了《一个台湾人告诉中国同胞书》。这是需要勇敢精神的。郭沫若说“我佩服他的勇敢”。并希望他更加努力,做更多的宣传工作。
误解——解除误解——误解产生原因,作者写序的脉络非常清楚。然而使人佩服的是,作者在这清晰的脉络里,非常自然地将《毋忘台湾》一书和他的作者介绍给读者。《毋忘台湾》的意义,作者的胆识,都在清晰的脉络中说明白了。
郭沫若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们可以从他的一生活动中看出,可以从他的大量文学作品中看出,我们还可以从这篇序中看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