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鉴赏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唐代广为流行的送别歌辞。它原是王维送人赴边地参军的诗歌,后谱入乐府,因有若干别名。如取首句头二字,题为《渭城曲》;它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因歌唱时,一叠、二叠,乃至三叠,反复歌咏而得名。
“元二”,何人,不详,但知其排行第二。
“安西”,即安西都护府之治所,今新疆库车县境。
* * * *
王维的七绝诗,长于抒情,此诗就是为送友人赴安西治所而赋的。
前二句,写了送别时间和环境——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送别的地方,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原秦代咸阳,汉代改名渭城,在长安西北,今咸阳东。这正好同将往的边地作一对比。朝雨湿路(刚下湿了尘土就停了),气氛清凉,从侧面烘托了人的心境。
客舍,即旅店。它是暂住之所,意味着人们相聚于此,只是为了饯别。此时正是阳春之季,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绿枝依依,正像人之惜别留恋。所以,唐代有“折柳赠别”之俗(因“柳”与“留”谐音)。“客舍”,为什么是“青青”的呢?因为,这是由于“柳色”反映的结果。驿道旁的柳树原来已被道尘封盖,由于“朝雨”把尘土洗净,透出青翠的本色,看去像新发的柳枝。所以,才有此“客舍青青柳色新”之句。
后二句,录下送别者的劝酒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故云“阳关”。它是古代对西域交通之门户。
这两句诗,是一个整体,是饯别宴会上将结束时主人的祝酒辞:再干这杯吧,出了阳关,可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时的气氛是黯然无欢的。因为酒已饮过数巡。告别的话语也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已到,正是彼此难舍难分的当儿。主人这句似乎是脱口而出的劝酒辞,这正是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这两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为什么呢?其原因是:
首先,它是表达难以言状的复杂感情的最佳方式。人们也许有这种体验:当远行临别或者故友久别重逢,心想要说的话很多很多,但思绪万千,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常常是无言相对的沉默。而“劝君更尽一杯酒”,正是打破这种难耐的沉默的最好方式,把复杂的感情通过一句简要的“劝酒辞”表达了出来。此其一也。
其二,它还具有最经济、最精到的剪裁之妙。送别诗,可以有许多内容来写,比如:如何设宴饯别;在席上如何举杯劝酒,又如何殷殷话别;分手时,又如何依依不舍;登程了,送者如何瞩目遥送等等。但诗人把这些统统摒弃了,只精巧地剪下了惜别之情达到顶点的一瞬间的情景——这是含意极为丰富的“一瞬间”:它怀有借此希望多留一刻的依依惜别情谊;它又有对远行者“前路珍重”的体贴关怀;它还有期望友人“早日荣归”的美好祝福。
* * * *
这首诗并没有特殊的描写,也没有引经据典,其语言平实,没有什么华辞丽藻,但它却最受人们欢迎,千秋不衰。这是什么原因呢?
的确,这首诗写得景美情真,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但我认为,这里最具魅力、最吸引人之处,即两个字:“情真”。诗人抓住了“送别诗”的本质特征——情。它以情赋诗,以情抓心,以诗摄人。诗歌虽无特别描写,如实道来,却真实地反映了人间普遍存在的“离情别绪”。正是这一点,使人心心相印,引起强烈共鸣。在当时,这首诗就已入乐谱曲,在各种饯别场合传唱。中唐大诗人
白居易就曾有诗云:“相逢且莫辞推酒,听唱阳关第四声”。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极赞此诗说——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 “阳关无故人” 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渭之达耳。
( 《怀麓堂诗话》)
当然,这首诗的情调,似乎有些过分伤感,但正因为这种“伤感”,才传达了别离双方的真情实意,否则,不免有些“矫情”之嫌。自然,这种写法,当与诗人的气质有关。同是盛唐诗人、边塞诗派代表者岑参,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即送武判官归京的《白雪歌》,其情调就大不一样了;直至南宋的爱国诗人
陆游手里,简直翻了个个儿:反悲为乐了。他的《塞上曲》就是这样写的:
老矣犹思万里行,翩然上马始身轻。
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