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王安石·清平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王安石·清平乐》王安石

王安石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梅竹雀图 【宋】 佚名 美国私人藏

注释 ①宫锦:宫中特制或仿造宫样所制的锦缎。②画堂朱户:指富贵之家的宅邸。

鉴赏 这首词相传是王安石写于建康一士人家中,其家人藏之甚珍,后流传于世,被众人所晓,成为荆公少有的伤春之语。

此词词题有选本记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之象,是一种极常见极平常的题材,然却因见解独到而在众多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作者见春去匆匆,残红零落,莺儿悲鸣,无力留住那美好之景,不禁由此生发感慨,悲及身世。

作者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勾勒出了一幅残败的暮春景象,寓情于景,表现了自己的高洁之志。

上阕从所闻写起。春归匆匆,词人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如梦令》),南园今朝已残红满地,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词人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又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在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在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之感。花开花谢,春去秋来,自与莺儿无关,词人赋情于禽鸟,不直言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真情,将自己惜春而又留之无计的苦情展现得活灵活现,手法新颖而又饶有韵味。“南园”点明了地点,以“宫锦”比喻落花,表现出了一片爱惜之情。这两句逻辑上是前果后因的关系,因为风吹雨打才造成了遍地落红,而这些又是上一层莺儿终日啼叫的原因。形式上先声夺人,再以景色烘托,可谓匠心独运。

下阕从听莺声写起,转而诉诸所闻。正当词人目睹这残红败蕊,心中无限惆怅之时,远处传来阵阵幽咽的琵琶声。它带着人的思绪,绕遍海角天涯。春归匆匆,年华如水,红颜易老,却又天各一方。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唐李贺《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春宵将逝,伴随着哀婉动人的琵琶声,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着天涯游子。在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歇拍两句,又由声入景,写春风里杨花自在飘舞,这春的流光、春的余韵,铺天盖地,入山岭,向河畔,徘徊在街头巷陌,逗留于茅屋草舍,偏偏不入画堂朱户,隐喻了词人的孤高自赏和对权贵的鄙视。

全词只写声、色,不言情,构思精巧,空灵婉转。结句赋予春光高洁的品格,使它成为一种象征,别致独到,韵味隽永。(李飞跃)

集评 清·谭献:“‘满地’二句,颇见笔力,而品格自高。”(周济选、谭献评《词辩》卷二)

链接 工艺精美、花样繁丽的宋锦。宋代的织锦业发展迅速,技艺高超,由官府锦院主持生产的织锦(尤其是以四川成都的蜀锦)最为精美。北宋时期,中央政府在成都设“转运司锦院”(南宋时改名为“茶马司锦院”),成都所产的蜀锦花式繁多,色彩艳丽,技艺精巧。元代费著《蜀锦谱》中所记载的蜀锦品种有:土贡锦、官告锦、臣僚袄子锦、广西锦等;而蜀锦的纹样花式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较为流行而著名的花样有:盘球、簇四金雕、葵花、翠池狮子、云雁、大窠狮子、大窠马打球、双窠云雁、宜男百花、玛瑙锦、青绿瑞草云鹤、青绿如意牡丹、真红穿花凤、真红宜男百花、真红樱桃、真红水林禽、鹅黄水林禽、真红聚八仙、真红六金鱼、四色或二色湖州百花孔雀和大百花孔雀锦等。

真实反映宋代丝织业的著作——《蜀锦谱》。元代人费著撰著的《蜀锦谱》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宋代中央政府设置于四川的官办丝织手工业机构,规模,产品原料、品种和数量等,并详细记述了蜀锦的历史、品名、色彩和图案。这对全面了解宋代的丝织业,特别是蜀锦的生产情况,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据该书记载,宋代蜀锦主要产于黎州(今四川汉源)、文州(今甘肃文县)、南平军(今四川綦江)、叙州(今四川宜宾)等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