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李重元·忆王孙》李重元
李重元
春 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②。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夏 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③。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④。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秋 词
飕飕风冷荻花秋⑤。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⑥。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冬 词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⑦。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注释 ①“萋萋”句: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公子。②杜宇:杜鹃。③蒲:蒲草。猎猎:风吹的声音。④“沉李”句:古时夏日以盘盛冰,于其中置瓜果,食以解暑。⑤获(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似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较长,花穗呈紫色,生长在水边,其茎可用以编席箔。⑥十二珠帘:十二串珍珠所缀饰之帘。不上钩:珠帘不卷。⑦寒衾(qīn):寒冷的被子。
太液荷风图 【宋】 佚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四首《忆王孙》分写春夏秋冬四季,形式新颖,主题一致,都是表现女子的闺愁。她在念牵远游天涯的公子,四季如梭,周而复始,但思恋之情却永无休止。
《春词》由《楚辞·招隐士》发端,直接切入主旨。楼外芳草萋萋,杨柳葱翠,而自己却独倚高楼。这两句与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是芳草碧连天之日,却成“楼高空断魂”之时,春光愈美,思念愈浓,楼愈高,情愈悲。清黄苏评价:“因楼高曰空,因闭门曰深,俱可味。”(《蓼园词选》)忽而,传来几声杜鹃的哀鸣,好似在劝人“不如归去”,婉转幽切,教人不忍再听。“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将近黄昏,暮色苍茫,她却只能紧闭朱扉,独自欣赏“雨打梨花”的凄美。梨花被雨点打碎,散落一地,恰似她残损的容颜,无人怜惜,任凭风狂雨骤,兀自憔悴。
《夏词》多化用前人的诗词,进一步抒发情思。明潘游龙在《古今诗馀醉》卷五中云“风蒲”句出自唐诗“青蒲如剑满池塘,猎猎迎风绿叶长”;而“过雨荷花满院香”由韩诗“雨过池塘后,荷花满院香”点染而来。作者巧妙借鉴,将前人的两句变为一句,毫无雕凿痕迹。晓风吹过池塘,蒲苇潇潇,荷花带雨,香盈小园,图景新雅别致,洋溢着夏日风情。“沈李”句飘荡着瓜果幽香,“雪凉”又带给人缕缕清爽。然而“竹方床”又使语意转折而下,“针线慵拈午梦长”重归主题:浓浓夏日,绵绵梦长,心情倦怠,唯有相思。
四序图(之一) 【清】 姚文瀚 故宫博物院藏
《秋词》充满了萧瑟与凄清:风吹荻花,飕飕飘摇,明月孤照,剪影清寂,佳人倚栏,独自遥望。“侵”字带给人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寒冷满袖,她仍不愿放下小帘钩,依旧守望、凝眸。远方,一点渔灯残留渡口,哪里有游子的踪迹呢?渔灯微弱的光晕象征着思妇缥缈的憧憬,然而继续等待也只是徒余失望而已。
《冬词》更加萧索,恰似等待一年的疲惫心情。开篇虽是雪霁之景,但阴云与寒风犹在,不减寒冷。“天外”二字将女子的思绪带向天涯万里,寻觅游子的行迹。然而只能听到孤鸿几声,叫只能“独拥寒衾”的思妇不忍再听。“独”本已寂寞,“寒”更痛彻人心。明月或稍解风情,恐人孤单,朗照于空,却只是照出梅花“瘦影横”。花瘦人亦瘦也,恨无穷。
这是一首新颖的词作。作者独具匠心,通过一年四季的变迁将思妇的闺愁完全展现,闺情也在随着时间的变换而深化。全词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却以意象迭加取胜。词中选用的都是常见的意象: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蒲草、荷花、竹床、明月、荻花、渔灯、孤鸿……这些意象曾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着强烈的美的“张力”,易调动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张雅莉)
集评 明·潘游龙:“《文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因楼高曰空,因闭门曰深,极有斟酌。”(《古今诗馀醉》卷五)
清·黄苏:“沈际飞曰:‘一句一思。’按:高楼远望,‘空’字已凄恻,况闻杜宇乎。末句犹以比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蓼园词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