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秦观·点绛唇》秦 观
秦 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①。尘缘相误②。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③,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释 ①信流:(船)任随流水(漂浮)。花深处:指桃花源,本词明刻本调下题作“桃源”。②尘缘:佛教指污染人心、产生欲望的根源。佛教将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视为“六尘”,人如以心攀缘六尘,遂为六尘牵累。③烟水茫茫:语本白居易《新乐府·海漫漫》诗:“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
蓬窗睡起图(局部) 【宋】赵构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可以说是半首“隐括”词。隐括词的创新余地很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容易对原作产生因袭,这不符合秦观的审美追求。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完全的、简单的“隐括”非常少,取而代之的是如本词这样的“整体化用”。整首词所叙述的事件与描绘的场景,几乎都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作者的创新之处非常多,尤其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感情,使得本词几乎可以看作是他实际经历的复现。
本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某些本子的调下有题作“桃源”。作者的贬谪地郴州的确有“桃源”这个地方(即郴州苏仙岭),秦观很可能游历过这个名胜,而借用桃花源的故事来描写此事此景,表达自己的感情。
词的上阕是作者进入桃花源时的所见所感,下阕是离开桃花源时的情景。“醉漾”“信流”二句写作者醉后机缘巧合地进入了“花深处”的胜境,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极其相似。只是醉后信流漂泊,更显文人风雅气度。读到这两句,我们可以这样发问:作者为何要醉后信流漂泊?魏晋时阮籍有著名的“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阮籍的“率意独驾,不由径路”是对现实生活黑暗的反抗,秦观这里的“醉漾轻舟,信流”是否也有同样的意味?作者找到了“花深处”的桃花源,看到了人间仙境的美妙景色,这本是他苦苦追寻的东西,可是因为“尘缘相误”,他又没有办法让自己在这里久留。秦观《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词有“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的句子,“名缰利索”正是他的“尘缘”。
下阕词意承接上阕又有所跳跃,直接描绘作者从桃花源出来之后的所见所感。“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两句,宏大辽阔、迷离萧瑟,很好地衬托出作者离开桃花源时的无奈和失落。这一场景,也是作者前途的象征,一片迷惘凄凉。“山无数”句用乱山重叠的意象,既写出桃花源所在的隐蔽,又象征前途的重重阻碍。在重叠的山峦间穿行,作者的心情是压抑而失落的。此时正是春末,满山的落花随风飘飞,笼罩了这片天地,又如雨一般地洒在江上,让人想到秦观的名句“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此情此景,怎能不让秦观有同样的愁绪?于是他回头一望,想再看看那美丽的桃花源,却发现已经看不到来时的路。下阕前面四句都是直接写景,至“不记来时路”才加入观察者的形象。作者看不到梦想中的桃花源,即暗示着梦想的破灭,情、景、理交融。
整首词的主体事件及其叙述顺序都仿照《桃花源记》,思想感情上也有很大联系,但秦观在艺术上作了重新处理。全词通篇写景,用写景来代替叙事和抒情。由于词作篇幅的限制,秦观在场景的选择和事件的叙述上有所取舍,有所着重,但短短四十一字,基本上就把《桃花源记》的整体事件、主要景色以及思想感情等表述得清楚且有条理。除此之外,作者还把自己的经历和身世之感熔铸到词中,感情真挚而沉重。(姚苏杰)
集评 明·沈际飞:“如画。”(《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俞陛云:“作此题隐括本意,凡手皆能。此词擅胜处,在笔轻而韵秀,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