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姜夔·齐天乐》姜 夔
姜 夔
丙辰岁①,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②,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③。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④,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⑤。
庾郎先自吟愁赋⑥。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⑦,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⑧。曲曲屏山⑨,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⑩。候馆迎秋(11),离宫吊月(12),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13)。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14),一声声更苦。
注释 ①丙辰: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②张功父:张镃,字功父,号约斋,家住临安,曾任职奉议郎、司农寺主簿等。有《玉照堂词》,今存词八十多首。张达可:据杨万里《诚斋集》卷二一“张功父旧字时可”,达可、时可连名,应该是张镃的兄弟辈。③辞甚美:张功父词题为《满庭芳·促织儿》,见于《南湖诗馀》,《全宋词》第三册收录。④中都:即都中,指南宋都城临安。⑤镂象齿为楼观:将象牙镂刻成楼观形状的笼子。《西湖老人繁胜录》:“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⑥庾郎:指庾信,南北朝文学家,著《哀江南赋》等,传说《愁赋》亦为他所作。⑦铜铺:铜制螺形铺首,安门上以衔环。⑧机杼:指织布机。杼,织梭。⑨屏山:指屏风上的山峦。⑩砧杵:捣衣石和捣衣棒。《乐府诗集》中《子夜四时歌·秋歌》:“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11)候馆:客馆。《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12)离宫:帝王的行宫,《汉书·枚乘传》:“修治上林,杂以离宫。”(13)豳诗:《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漫与:随意挥洒之意。(14)写入琴丝:姜夔在词后注曰:“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菊石蟋蟀图 金梦石
鉴赏 蟋蟀,又名促织,北方人俗称蛐蛐。本是寻常能鸣善斗的昆虫,然而在骚人雅客的笔下,总被寄寓了许多深情。在游子的窗前、思妇的床下、伤心人的枕边,它都曾动人地吟唱过。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思乡情怀,在人们听到它的歌声时被深切地勾起。这首词是咏蟋蟀的名篇,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当时词人与张镃同在张达可家会饮,席间听到堂下壁间有蟋蟀在鸣叫,于是张镃约词人共同赋词。张镃先作成了一首《满庭芳·促织儿》,追忆儿时“呼灯灌穴”捉蟋蟀的情景,真切细腻,活灵活现。姜夔这首词后作,从蟋蟀的鸣声入笔,发尽千古之幽情,亦是不落俗套的佳作。比较张镃平实生动的描写,这首词从虚处着墨,在意境的“清空”方面更胜一筹。
南北朝时的庾信曾作《愁赋》,倾诉人间的种种悲愁,在他吟诵着这《愁赋》的时候,又听到了蟋蟀的哀鸣,原本凄怆的心情更增添了几分愁苦。首二句即描写蟋蟀的叫声带给词人的联想,“私语”用的是比拟的手法,将蟋蟀细碎凄切的鸣声比作人在小声说话。庾信乃失意之人,《愁赋》乃悲伤之赋,这两者已经让多愁善感的人们不胜凄苦,而再加上蟋蟀的私语,更有助凄凉之意。接着词人写了听到蟋蟀声的地方。大门外,石井旁,都是蟋蟀常出没的地点,如今门铺被露水打湿,石井上长满苔藓,在这些幽静的地方聆听蟋蟀的叫声,更有一种难言的滋味。不同心境的人,听到蟋蟀声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哀音似诉”以下,描写了几种人听到蟋蟀声的反应。首先是闺房里痴痴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她听到蟋蟀的声音,好像人在低声倾诉,这勾起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这想念难以化解,使她久久难以入眠,只好起床坐在织布机前织布。她望着曲折的屏风上的遥山远水,思绪飘到了丈夫所在的地方,秋夜生凉,她一个人独守空房,此时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无助和凄惶。“甚情绪”没有道破她的心境,然而有过孤独体验的人们都会明白其中的滋味。
下阕紧承上阕,继续写蟋蟀的声音。空间由室内过渡到室外,人物由思妇转换到捣衣女。“西窗”暗用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典,寄寓了无限的情思。随着时间的推移,窗外飘起了暗雨,这使凄凉之情更进了一层。在这雨暗灯昏的时刻,蟋蟀声又响起,和着捣衣声时断时续,捣衣女正在为远方的人准备寒衣,她听到这蟋蟀的鸣叫又起什么样的相思呢?这蟋蟀凄凄哀鸣,又是在为谁唱萧飒的歌呢? 词人由这愁情生发开去,又想到那羁旅之游子,失意之宫人,他们或临风嗟悼,或对月长叹,皆有抒发不尽的悲哀与愁苦,听到这蟋蟀声,更添一分伤心。这首词的基调是凄苦的,写到这里,一派苍凉。然而词人却笔锋一转,由蟋蟀声突然写到了天真的儿童捉蟋蟀的欢乐场景。《诗经·豳风·七月》关于蟋蟀曾有生动的描写,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捉蟋蟀亦是儿童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一桩乐事。“篱落呼灯”将小儿女的旖旎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很富有生活气息,这是全词的一个亮点。然而收拍处,词的气势陡转急下,又回到蟋蟀的哀吟。蟋蟀的鸣声被人们写在词中,谱入音乐,弹奏出来,一声一声,苦不堪言,更增加了悲哀的意韵。
这首词虽为咏物词,然而实则借物抒情。咏的是蟋蟀,然而全词并未出现一处“蟋蟀”字样,而是借蟋蟀声道尽了人间种种愁苦。巧妙的构思,清空的意境,使这首词获得了艺术上的极大成功。(常迎春)
集评 宋·张炎:“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词源》卷下)
清·许昂霄:“将蟋蟀与听蟋蟀者层层夹写,如环无端,真画工之笔也。‘候馆迎秋’三句,音响一何悲。‘笑篱落呼灯’二句,高绝。”(《词综偶评》)
链接 词之意脉。词的内在意蕴脉络,谓之意脉。作词须立意,所立之意须贯穿始终,或隐或显,不可断了意脉。南宋词人作词、论词皆重意脉。多数词分上下二片,过片之处是词意的一个转折、跳跃,但又要特别注意意脉的连贯。张炎《词源》卷下说:“过片,不要断了曲意”,“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北宋词自然天成,张炎又称赞秦观词云:“清丽中不断意脉。”
养斗蟋蟀之经——《促织经》。此书二卷,南宋贾似道撰,明代周履靖续增。宋代养斗蟋蟀之风颇盛,贾氏为宋末权相,亦酷嗜此戏,史载其“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故集有关养斗蟋蟀之论撰为是编。此书为养斗蟋蟀最早的专著,所述收买、选择、辨别、饲养、咬斗、疗治诸事,极为详明赅博,故于了解古代蟋蟀斗戏颇有价值。有《夷门广牍》本及商务印书馆《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